膝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脛骨平台骨折的療效比較
臨床探討
作者:陳楓等
[摘要] 目的 探討膝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脛骨平台骨折的療效差異。 方法 按治療方法將2010年2月~2012年2月住我院骨科治療的88例脛骨平台骨折患者分為A組和B組,A組患者行切開複位鋼板內固定術,B組患者行膝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手術,比較A組和B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結果 B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後住院天數和術後住院費用均明顯少/短於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結論 膝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手術治療脛骨平台骨折療效確切,安全可靠,並發症少,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膝關節鏡;傳統手術;脛骨平台骨折;對照研究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0-0154-02
脛骨平台骨折是骨科最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骨折臨床表現複雜,多合並其他損傷,治療不及時或不適當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後。由於該型骨折臨床治療難度大,往往無法達到關節麵解剖複位而最大限度地恢複關節功能的目的[1,2]。為此,學者們和臨床醫師一直在探尋安全高效的手術方案。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器械設備的不斷更新,手術方案也在不斷完善。本研究筆者采用膝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手術與切開複位鋼板內固定術分別治療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88例脛骨平台骨折患者,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骨科在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8例脛骨平台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患者具有脛骨平台骨折典型臨床症狀和體征;②患者術前經X線片或者CT證實為脛骨平台骨折;③患者均為首次發生膝關節骨折;④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⑤患者具有外科手術指征;⑥患者年齡均>18歲,但是 0.05)。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入手術室後建立靜脈通路,全部應用全身靜脈複合麻醉。
1.2.2 手術方法 ①A組手術方法 患者行膝關節前內或前外側切口,暴露患者的脛骨平台和脛骨上段,於患者的半月板下橫行切開患者的關節囊,向上牽開患者半月板後再直視下對患者進行複位以使患者的平台關節麵平整,骨缺損處植骨填塞。如果患者有半月板、側副韌帶損傷,則依次修複。如果為塌陷骨折則在患者的脛骨前方骨皮質處開窗,用骨膜剝離器通過骨窗撬拔患者複位,然後在缺損處用髂骨或者同種異體植骨。各型骨折固定均行鋼板螺釘內固定。②B組手術方法 根據患者骨折的具體情況取關節鏡前內和前外側標準入路,衝洗骨折患者的關節腔,清除積血、血凝塊和遊離骨塊。重點觀察脛骨平台關節麵骨折的移位方向、軟骨缺損的大小和平台塌陷的程度。根據不同類型骨折進行適當處理。具體操作如下:對於Ⅰ型骨折則在關節鏡監視下進行手法按壓複位,在骨折裂縫縮小後經皮先用克氏針臨時固定再沿克氏針走向用拉力螺釘固定,對於Ⅱ型及Ⅲ型骨折則在膝關節鏡監視下用撬撥器將患者塌陷的平台解剖複位至脛骨平台關節麵恢複平整,用自體髂骨填充並壓實平台複位後存在骨缺損處,C型臂X線機透視示骨折複位良好後用解剖鋼板進行內固定。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3]
根據兩組患者關節的疼痛、行走能力、膝伸直缺失程度、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穩定性等綜合判定膝關節功能恢複情況。優: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27分;良: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為20~26分;可: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為10~19分;差: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為≤9分。本研究筆者認為除療效差這一情況外,其他三種情況均被認為治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