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武鄉的太陽(1 / 1)

在矯若遊龍的高速公路引導下,大巴穿山越溝,進入武鄉這個革命聖地。此時,曾被無數先烈用鮮血和智慧浸潤的太陽也突破厚厚的雲層,將一幅秀麗多嬌的山川明媚地展現在眼前。沿途描述武鄉人民抗日救亡的大型壁畫告訴客人,這裏曾是釋放民族精神、用血與火點燃抗戰烽火之地:《送子投軍》、《送郎抗戰》、《援助火線》、《勇敢殺敵》,十裏畫廊裹著濃鬱的八路軍文化氣息撲麵而來;《地雷戰》、《麻雀戰》、《破擊戰》、《圍困戰》,八路軍群雕、抗戰文化牆、隧道疆場,一幀幀紀實版畫,一個個再現場景,將我們漸漸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這裏是“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讓這個太行山中有著千年曆史的武鄉擔負起抗日救亡的重任,成為名震遐邇、傳承後世的聖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在這裏點燃抗日烽火,高舉抗戰大旗,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靠小米加步槍,將太行山鑄造成銅牆鐵壁,將太行山的溝溝壑壑變成埋葬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的墳墓。

此行50餘人,是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紅色旅遊團,利用“五一”假期專程到老一輩革命家生活戰鬥過的地方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體驗生活,接受洗禮。車進武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地名不斷地出現在眼前,呼喚著腦海深處的記憶:王家峪、磚壁、蟠龍鎮、地雷陣、地道戰,這些曾在教科書和電影、小說等作品裏仰慕過抗戰風采的地方和戰鬥場景,集中地從車旁掠過。王家峪,八路軍總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懷、左權、鄧小平、劉伯承、楊尚昆、陸定一、楊立三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裏指揮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遊擊戰爭,指揮太行軍民與日寇進行戰鬥,鞏固了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蟠龍鎮,抗日軍政大學總校所在地,曾為八路軍、新四軍培育軍政幹部4900名學員,在反“掃蕩”中,組織了“洪嶺戰鬥”、“卅畝戰鬥”,並配合了著名的關家堖殲滅戰,取得了光輝的戰績。

我們此行主要參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和位於磚壁的八路軍遊擊隊總部舊址。磚壁,這個位於武鄉東45公裏的小村莊,是太行山深處一個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小小村莊,寧靜而隱蔽。抗日戰爭爆發後,時任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副總司令的彭德懷、副總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和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呂正操等將帥雲集這裏,駐紮在村西北的一組廟宇裏,部署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在3個多月時間裏,與日偽軍進行大小1800餘次戰鬥,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粉碎了日軍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中國軍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就像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將世界人民的目光吸引到太行山這塊偉大而神奇的土地上,聚焦武鄉這個彈丸之地。

磚壁三麵臨崖,一處靠山,村莊中央平整的廣場上矗立著朱德、彭德懷兩位將軍的雕像,他們身後是古樸的朱德舊居,門前繁茂的老樹下的石碾,見證了朱總司令曾在這裏與當地人民心貼心的魚水之情,見證了一代八路軍抗戰將領的豐采。廣場東南約二三十米處是一組典雅古樸的廟宇,這裏曾因供奉玉皇、佛爺、娘娘,為村民所膜拜,而今因八路軍將帥們曾在這裏指揮了威震敵膽的百團大戰,而為世界人民所景仰,彭總當年種植的榆樹已長成合抱的參天大樹。這裏的每間住房都很簡陋,簡陋得除了一張炕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再也容不下其他稍大的物件,卻容下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風雲,容下了中華民族之魂。觸摸這裏的每一塊磚石、椅子、樹木,仿佛依舊能感受到這些風雲戰將的餘溫;瞻仰著照片上每位將帥的風采,依然讓人感受到他們人格的魅力;傾聽著他們的故事,依然讓人感同身受泫然淚下。當我們離去時,左權的老母親請人代筆為他兒子寫下的祭文依然回響在耳邊:“吾兒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誌男兒。現已得著民主解放成功,犧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兒有知,地下瞑目矣!”

正是風和日麗的陽春三月,挺拔的“彭總榆”鬱鬱蔥蔥,磚壁的四野山花爛漫生機勃勃。導遊意猶未盡,自問自答地說:參觀完了八路軍遊擊隊總部,你們留下什麼珍貴的東西?留下了腳印,還有眼淚,是吧?我說,還有心。我把心留在先輩們身邊,把心留在了磚壁,留在了武鄉,與先烈的英魂律動,與武鄉的太陽律動,與太行的精神律動,與祖國的今天明天不息地律動。

作者:樓金寨

地址:山西省晉城煤業集團機關物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