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太行,長於太行,卻不識太行。清晨,太陽總是從東邊的山上升起,冉冉的,霞光萬道;傍晚,太陽依舊從西邊的山頭落下,徐徐的,餘暉戀戀。眼見的便是太行山,太行山上的山。雨中的太行,靜靜地接受洗禮和浸潤,汩汩的山泉彙成小溪融入河流,循山而舞。雪中的太行,銀妝素裹,凜然肅穆,似乎在沉思默想,積蓄力量。最令人繾綣的是太行山的夜晚,天河流瑩,繁星閃爍,亦或月光皎皎,神清氣爽,彈起心愛的六弦琴,時而悠揚,時而婉轉,如泣如訴,如歌如頌。山明水秀,春華秋實,太行山純樸而平凡。
歲月無常。或有一日,走出苦讀寒窗,走出養育我的太行,按著程顥①當年上山的路線逆向而行。南下天井關,輾轉十八盤,一穀深一穀,絕處出平原。遇上堵車的夜晚,山巒上下,燈火點點,或連或斷數十裏,淒美而覺悲壯。此時才有了初識太行的感覺。
歲月茫茫。或有一日,走出去再回來,走進太行深處再深處,眼裏風光從旖旎秀美變成了雄偉壯麗,終曉得“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的意味。“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是徐霞客的觀點。不錯,沒有青藏高原那麼的崇高、冷峻;不像丹霞地貌②那麼的圓潤、寫意;也無意張家界景色那麼的綺靡、妖嬈,地處第二階梯的八百裏太行上承高原、下接平原,她令人驚歎和震撼的不在高度和柔度,而在其寬度和深度以及棱角分明的削度。遊過蟒河、太行大峽穀、鳳凰歡樂穀或雲台山等地你會發現,每一個峽穀在彎彎曲曲中往往套著另一個峽穀層疊而下,而似乎已經是很深了的穀床裏居然還有一個更深的被衝刷出的穀溝。更有甚者,在壁立千仞下的陵川錫崖溝底,居然出現了寬達數十米的深不可測的地縫!這條地縫順著溝穀的方向延伸,看不到盡頭……
除了數不盡的自然奇觀,諸如“人工天河”紅旗渠、穿雲鑽洞的高速路、“掛壁公路”以及千層梯田、城堡古建等人文景觀也多如牛毛,那是太行山的子孫們用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愚公移山”精神創造出的人間奇跡。太行山啊,原來你的“胸襟”竟是如此的寬廣!你這包容豁達而又堅韌不拔的形象,誰見了能不為之肅然起敬呢?!
再看看這個“尊者”身上的骨肉和血脈吧。不提豐厚的無煙煤海、稀有礦藏,不提千萬種高等植物和珍稀野生動物,隻說太行山的小米、杜仲和山萸。太行山的小米,實可去火,虛則補中;而杜仲,血壓高可降、低可升;至於山萸,更是難得的既滋陰又補陽的佳品。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是天賜自然物性。東北極寒,故所生之物性多溫熱;海南亞熱,物性則多寒涼。太行居中華之腹,溫潤中冷熱鹹宜、陰陽兼修。物華天寶,厚德載物,文明自然生生不息,曆史當然源遠流長。
遙想當年,麵對太行,曹孟德“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慨然《苦寒行》;麵對太行,跨越過千峰萬壑的李白猶歎“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麵對太行,已經“兩鬢霜華”的於謙,在“西風落日草斑斑”的時候,“馬蹄又上太行山”;麵對太行,婉約的納蘭性德站在“鳳翥龍蟠”、“浮青不斷”的太行支脈——北京西山上,“一氣風雲吐納間”,悟出“熊虎自當馳道伏,蛟螭長捧禦書閑”的諄諄告誡……
詩情畫意吟不盡,美好傳說誦不完。當天降大任的時候,沉靜穩重的太行山也會咆哮怒吼。可記否?黃崖洞中煉槍彈③,娘子關前起烽煙,中華兒女同仇敵愾、銅牆鐵壁,絕唱《太行山上》,救民族之危亡,那是何等的壯懷激烈!……
天藏地蘊深如海,厚積薄發山外山。願仿萁子④歸隱去,願修爛柯幾百年;願剪紅燭在雨夜,願君共吟好詩篇。皇路清夷尋古道,八陘踏遍做神仙。
哦,我心中的太行山哪!
辛卯年五月
①程顥:北宋洛陽人,理學家,公元1065年任晉城縣令。
②丹霞地貌:特指中國丹霞,以福建武夷山和大金湖、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等為代表。
③黃崖洞:山西黎城縣境內,革命戰爭勝地,曾為華北最大軍工廠,有黃崖洞保衛戰遺跡。
④萁子:名胥餘,封萁(山西太穀)人,與微子、比幹同稱商末“三仁”,傳曾隱身陵川棋子山。
作者:李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