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萬華的海外棋局(1 / 2)

名家

作者:王馨妍

上市十年帶給萬華集團高速增長的同時,更使其形成了完全市場化的資本視野,依托歐洲進而布局全球,誌在親平一輪的高速增長。

萬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萬華集團”)於匈牙利時間2011年1月31日,收購Borsodchem(下稱“博蘇化學”)96%的股權後,成功躋身為僅次於拜耳、巴斯夫的全球第三大氰酸酯供應商。

作為萬華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平台的煙台萬華成立於1998年,主要從事以MDI為主的異氰酸酯係列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是亞太區最大的MDI製造企業。MDI為液體,是生產聚氨酯(俗稱PU)的原料。由於MDI價格適中、毒性較低,且形成的聚氫酯產品密度可大可小,用途廣泛。服裝、家電、汽車、皮革等MDI下遊市場需求旺盛。目前煙台萬華擁有80萬噸MDI產能。2010底煙台萬華實現銷售收入94.3億元,淨利潤達15.3億元。

“從10年的周期來看,萬華帶給股東的回報非常高。我們在2001年IPO的時候融了4.6億元,上市後沒有進行再融資,同時一直堅持每年派現分紅。”萬華集團常務副總裁郭興田堅信上市應該為公司和投資者帶來雙贏,“未來博蘇化學也將整合到煙台萬華的上市公司平台中。”

叩開歐洲之門

從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MDI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需求增速都大於供給增速。除中國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外,拉美、東歐、中東、印度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聚氨酯需求近兩年呈現爆發式增長,帶動了MDI需求飛速發展。聚氨酯材料同時也是全球運用最廣的建築節能材料。隨著全球經濟與化工行業將走出低穀,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MDI全球需求將進一步增長。

抓住經濟複蘇與節能減排的機遇,擴大產能成為煙台萬華近年來努力的目標。收購博蘇化學一下子將煙台萬華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提高了一大塊,產能規模也擴大不少。

郭興田表示,此次收購主要有三方麵考慮。首先,自建生產基地耗時耗力風險高。他解釋說,“國內MDI項目建設周期一般為三年,歐洲至少需要五六年。項目建成後,還要組建管理團隊、設計業務流程等工作,整個循環做下來不僅耗時間,風險也大。”其次,收購是業務拓展的一種手段。博蘇化學此前是萬華在歐洲的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通過並購,萬華在消滅了競爭對手的同時亦與其形成優勢互補。第三,避免了重複建設,對行業競爭起到了保護作用。

當然,萬華集團遠走歐洲並購並不是一帆風順,先後遇到歐洲最大的私募基金Permira、摩根斯坦利的歐洲兼並總裁、當地媒體三方阻撓,在經過九個月的拉鋸戰後,萬華集團將橫亙在麵前的困難一一化解,最終成功收購博蘇化學。

2009年5月受金融危機影響波及,博蘇化學業務收縮、開工不足、財務費用高企導致債台高築。截N2009年底,博蘇化學總資產16.45億歐元,虧損1.6億歐元。萬華集團認為當時化工公司估值最低,正是並購的好時機,因此決定並購博蘇化學。隨後以丁建生為主的領導層與合成國際投資管理公司組成並購小組開始操作。首次會麵談判僅15分鍾萬華集團就打道回府。原因在於博蘇化學原大股東是歐洲最大的私募基金Permira,並不願意拱手相讓博蘇化學。

經過萬華集團收購小組的縝密調查發現,博蘇化學當時負債10億歐元,高級債7.5億歐元,次級債2.5億歐元,次級債與高級債馬上到期,但原股東已無力投入。由於市場低迷,博蘇化學債券的價格很低,原2.5億歐元隻值5000萬歐元,隻要控製次級債的2/3就能具有博蘇重組方案的否決權。發現這個破解之道後,合成國際隨即拆借3000萬歐元,在公開市場大舉收購博蘇化學次級債。借此萬華集團獲得了談判的資格。當然也引發當地媒體群起攻之,稱萬華要偷取技術,最後在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的官方支持下,獲得當地政府的首肯,同時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大股東也無力承擔公司破產的風險。萬華最終拿到了“綠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