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文章
作者:田茂永
在CEO與CFO的“二人轉”中,身為廣州市規模最大的國資企業越秀集團的CFO,唐壽春應對此次三年戰略轉型任務的思路很簡單——業務轉型,財務轉軌。
“對於目前地產業遇到的挑戰,我們是早有預見的,因此早在三年前整個越秀集團就開始了全麵的轉型,目前我們的三大主業都非常健康,進入了發展的高速軌道。”主管財務工作的越秀集團副總經理唐壽春從容地對《首席財務官》雜誌表示。
站在越秀集團位於廣州人昵稱“西塔”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65層的會議室向外眺望,四周是廣州這個中國一線城市的新城市中心區——珠江新城。而這座高達432米的廣州新地標——西塔本身就是越秀集團地產業務轉型的經典力作,“很多其他省市的領導過來考察我們的實力,往往一看到西塔,就會願意把他們的中心商業區交給我們來規劃和打造。”
果斷做“減法”
2009年開始,越秀集團啟動三年結構調整優化,參與戰略性重組,推進合資合作,主動退出酒店、國際工程和勞務、水泥、超市和電池等業務。 這種產業結構的調整,是越秀做的一種“減法”,通過這種“減法”實現了集團戰略聚焦,達到了加法的效應,即核心業務高成長和高績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越秀集團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一是集團產業布局由原先的八大產業淨化為以房地產、交通基建、金融證券為核心的“3+X”產業體係,實現了向現代服務業的整體轉型。現代服務業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占集團總體比例分別接近90%、80%和100%。
二是集團核心產業實現了全國布局,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地產業務由廣州拓展到全國九個城市,土地儲備由五六百萬平米增至1100萬平米,連續兩年合同銷售額由不到50億港元增至超過100億港元。交通基建業務共完成了六個項目的收購,控股項目達到八個,分布於七個省份,控股高速公路裏程由62.5公裏增至約258公裏,成為近年擴張速度最快的香港高速公路類上市公司。金融業務已擁有廣州證券、金鷹基金、廣州期貨、越秀產投、融資擔保、廣州信托以及香港越秀證券等金融業務平台,金融產業基礎不斷得到強化。
三是通過集中資源發展優勢產業,集團的資產規模快速增長,盈利能力顯著提升。2011年越秀集團管理總資產達到1284億元,利潤總額超過100億元,分別較2008年初增長接近50%和300%。
“越秀集團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香港成立,是當時國內第一批‘地方性窗口公司’,在運作上得風氣之先,較早地與國際接軌,地產、交通等主營業務擁有香港上市公司平台。因此我們會比較早地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唐壽春認為如今越秀集團的“3+X”產業體係既兼顧了當前的發展機會,又對下一步中國宏觀經濟整體轉型所釋放的產業空間進行了提前布局。
與上一輪艱難轉型不同的是,這次轉型帶有更強烈的主動性色彩。
自1992年至1997年的短短五年間,越秀集團成立越秀投資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通過一係列資本運作,收購廣州的水泥、造紙、公路交通等業務,並於1997年分拆交通在香港上市,發展收費公路項目。而1997年中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轉眼波及到內地後,由於第二階段企業發展擴充較快,債務結構不合理,產業管理有疏失,越秀集團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較大衝擊。
在目前這次戰略轉型的論證過程中,在產業取舍上,越秀集團管理層對於各個業務單元的財務績效、資本要素、產業競爭態勢和發展空間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明確了以房地產、交通基建、金融證券為主業,並迅速剝離了酒店、國際工程和勞務、水泥、連鎖超市、電池等非核心業務單元,快速將資源集中在三大主業領域。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麵臨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問題。像越秀集團這樣一家總資產規模超過1200億元的大型綜合型企業,在涉足的產業當中都會有強有弱。因此集中有限的資源,發展核心優勢產業往往是必然選擇。而越秀集團過去幾年的業績也充分證明了這種選擇是正確的,也是必須堅持的。”在唐壽春看來,把握住這次至關重要的結構性調整拐點之後,越秀集團實現未來10年的高速增長就成為大概率事件了。 決勝資本通路 審視越秀集團確定的三大主業,房地產和交通基建在資金流上均存在著初始資本投入高、回報期長等顯著特點,而金融證券的天然杠杆屬性剛好與之是一個絕妙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