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
作者:袁躍
作為每次危機都首當其衝者,裝備製造業再次迎來緊張時刻。麵對可能更壞的外部環境,以及高投入、高人力、開發時間長等的產業特點,中國裝備製造業不可避免地進入了“轉型時代”。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說,在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中國製造業過去那種技術長期停滯不前、產品延續多年不變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2010年,我國製造業產值達到了1.955萬億美元,占全球製造業的19.8%,一躍成為位居全球第一的製造大國。然而現實卻是,中國仍未步入世界製造強國的行列,勞動生產率低、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仍普遍存在。
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成本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推動中國製造業高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在國際經濟不景氣、國內環境嚴重通脹的當下,中國製造業的優勢逐漸退去,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等弱勢更加凸顯而出。據悉2010年全球最有價值的500個品牌中,中國製造業品牌隻有17個,且前100名榜上無名。
製造業將麵臨轉型的“陣痛期”已成為共識。在《首席財務官》雜誌本期的采訪中,被采訪公司均提出了轉型的規劃,在他們看來危機中蘊藏著契機,目前正是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的最佳時機。本文采訪了國內紡織機械龍頭企業——中國恒天CFO顏甫全、裝備製造業領先企業的龍頭企業——福馬機械CFO薛貴及美國雷勃電氣(蘇州)財務總監劉雪峰,分享他們在全麵應對危機的同時,如何加速轉型,“撥開雲霧見晴天”。
恒天的加減法
作為紡織機械的龍頭企業,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天”)是國內唯一一家以紡織設備製造為核心主業的央企。中國恒天擁有直屬二級子公司20家,三級及三級以上全資及控股企業98家,分布於國內20多個省市及境外近20個國家和地區。在其願景圖中,明確地提出在“十二五”末“再造一個恒天”,營業總收入在2011年330億元的基礎上躍升為700億元。
在當今宏觀環境迷霧漸濃之際,中國恒天的這個目標似乎有些遙遠。長期以來,中國紡織業麵臨產能過剩的整合,99%以上的紡織企業已經民營化,競爭十分激烈,而2008年之後,紡織業的出口之路更是嚴重受阻。不過中國恒天CFO顏甫全對這個願景的實現充滿了信心,“我們更願意將當下的危機看成是一次轉型的機遇,做好加減法,為以後衝刺打下基礎。”
顏甫全認為,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困擾全球的當下,作為CFO責無旁貸,首當其衝要在低穀時有效地履行與配合公司戰略願景。“目前恒天擁有一隻1500多人的財務團隊,在籌集資金、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控製財務風險等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當下恒天應對危機的中堅力量之一。”
並購布局
德國《焦點》周刊曾指出,中國機械製造業銷售額全球第一,並不說明中國機械出口的地位。德國機械產品出口仍將是世界第一,在機械製造業的31個部門中,機械搬運、電力傳輸設備和印刷技術等德國有17個占據全球領先地位。
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紡織機械產業發展迅速。在多年與外國紡機企業的交流和合作過程中,國際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亞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所占市場份額急速擴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裏蘭卡以及越南等一些東盟國家成員從中國進口的紡織機械大量增加。
與紡織服裝出口大國不相稱的是,雖然中國生產棉紡及滌綸聚酯類紡機設備具有優勢,有些單機甚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國產紡織機械整體現狀並不樂觀。國產紡織機械高檔設備依然依賴進口,產品趨同化問題嚴重,大多數中國紡織機械隻能適用於中低檔和小型服裝加工廠,尤其是織機、後整理機器以及針織設備等產品,工藝水平一直比較薄弱。與整體情況一致的是,雖然恒天的紡織機械製造水平位列中國精密設備製造第一,在棉紡機械和化纖機械等領域的一些產品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但是在紡織精密設備、後染整設備等方麵,恒天的發展仍然比較落後。
顏甫全分享了這樣一組數據: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從境外進口的紡織機械產品高達400多億美元。進口的各種無梭織機近20萬台,國產紡織機械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在60%左右徘徊。“從紡機大國向紡機強國的跨越,中國紡機業勢必由過去數量型產業轉向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顏甫全表示恒天已經充分認識到技術短板是製約企業提升產品質量的關鍵,因此必須在危機中抓住機遇,實施轉型。
如何完成這個轉折,並購是其中的一條道路。2011年夏天中國恒天成功並購了香港立信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信”),中國恒天和立信兩強攜手是中國恒天海外並購取得的第一場勝利,這會改變集團整體資源、市場、技術方麵的協同效應,立信集團旗下的印染設備彌補了中國恒天產品的短板,收購立信更在於,“立信模式”將是引導恒天集團各個企業有效提升運營水平、加快國際化進程的一條有效途徑。
香港立信是由方壽林於1963年創辦的,其染整設備製造非常領先,1990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染整行業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染整設備製造商,能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前處理、染色及後整理工序都能滿足客戶要求,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大的影響力。由於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紡織行業的周期性不景氣,全球紡織機械行業估值均處於曆史低位。立信的股價也是一落千丈,此時已進入古稀之年的方壽林希望找到願意做紡機的企業把方氏家族的事業延續下去。而紡機正是中國恒天的核心業務,經過幾年的談判,2011年6月15日,中國恒天完成了對香港立信工業的全麵收購,香港立信工業正式納入中國恒天麾下。
“中國恒天戰略並購立信工業,經過了幾年的謀劃和籌備工作,是在積極推進中紡機集團棉紡、化纖、印染三大板塊戰略背景下謹慎選擇的結果。通過並購立信工業,彌補了中紡機集團印染板塊的短板,改善了中國恒天的整體資產質量、競爭優勢與盈利能力,向實現紡機業務在國內綜合實力第一、品質和規模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中國恒天董事長張傑欣慰地說。
與此同時,恒天的戰略目光也已延伸到了國外,鎖定了歐洲。2011年8月8日,中國恒天收購瑞士歐瑞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瑞康”)無紡布業務的預交割儀式順利完成,項目收購涉及的主要產品包括自動控製係統、短纖打包機、非織造布短纖梳理成網等專利。為了完成此次收購,中國恒天下屬子公司鄭州恒天非織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在奧地利設立恒天紡織控股有限公司用於收購隸屬於歐瑞康位於德國的資產、負債、合同和位於奧地利的股權等項目。收購之後,中國恒天將繼續增加在歐洲生產基地的投資,非織造布機械梳理業務將繼續服務於高新產品傳統市場。張傑認為,所有的參與方將會從收購的梳理業務與現有非織造布機械單元之間的協同發展中大受裨益,此次收購和中國恒天的戰略經營目標相一致,是中國恒天全球化戰略在歐洲的重要布局。
對於中國恒天的並購布局,顏甫全說:“中國恒天瞄準的是具有領先世界專利技術的企業,歐瑞康具有世界上最好的無紡布製造技術。由於歐債危機的影響,歐瑞康無紡布業務陷入虧損的泥潭,資金告急。我們此次僅用200萬歐元就收購了三年前開價很高卻擱淺的歐瑞康項目。今後中國恒天將充分利用歐洲的技術、品牌以及中國的市場、成本優勢,快速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通過產品整合,形成中國恒天完整的非織造設備產品鏈,提升產品競爭能力及企業盈利水平。”
當然並購背後的風險不容忽視。對於風雲突變的海外並購,顏甫全提醒,“海外並購一定要考慮當地的文化、法律、政治、時局和自身在海外的力量整合,要充分發揮中國駐外機構的作用,加強溝通。海外並購最難的工作是並購後的整合,特別要注意並購之後與國內產業的對接以及風險的管控,尤為凸顯的是精通海外管理人才的匱乏。”
全麵預算的閘門
近幾年,受人力成本激增、人民幣升值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紡織業的毛利率如今連10%都不到。2011年以來,棉價過山車的暴漲暴跌,使得紡織產業鏈普遍受到衝擊,紡織行業的生產、銷售、效益增速均逐月回落。麵對多重夾擊,中國紡織業已不再具備成本低和大量出口的優勢。
轉型因而成為必然之勢。根據恒天的規劃,將用七到十年的時間,將中國恒天發展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一流產業集團,在紡織裝備、紡織貿易和新型纖維材料領域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供應商之一,躋身載貨汽車重要製造商行列。對於恒天的未來發展,張傑有著清醒的認識和規劃。他認為,資本運作和科技創新是企業增長的兩個“輪子”,企業的快速增長,必須兩個“輪子”一起轉。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保證公司發展最關鍵的因素,為了有力地配合集團發展戰略,管控恒天的多元化轉型風險,恒天選中了全麵預算這道閘門。
“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不僅要關注目常經營活動,還要關注投資和資本運營活動;不僅要考慮資金的供給、成本的控製,還要考慮市場需求、生產能力、產量、材料、人工及動力等資源間的協調和配置。而全麵預算具有全員、全額、全程的特點,全員意在調動全員的活力,層層分解預算目標,建立全員的成本、效益意識,把各單位的作業計劃和公司資源通過透明的程序配比,分清輕重緩急,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預算計劃過程和預算指標數據直接體現了集團、子公司和各部門使用資源的效率以及對各種資源的需求,是調度與分配企業資源的起點。通過全麵預算的編製平衡和執行,企業可以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最佳的運用,避免資源浪費和低效使用。”顏甫全對全麵預算的設計思路進行了清晰的把脈之後,開始公開招標,為集團信息化的上馬做全麵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