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和看不見
寫作夢工廠
作者:王延新
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朋友問:山岩中的花樹自生自長,與人心感覺無關,你認為呢?王陽明說,你來看花樹,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樹就不存在。用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來看,王陽明的這番話自然是謬論。然而,又有多少人與王陽明犯下同樣的錯誤,自己卻不知道?
著名經濟學家巴斯夏在《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一書中講到:如果“好人”的兒子不打壞那塊價值6法郎的玻璃,這6法郎也不會消失。它可能會流到鞋匠或理發師那裏去,同樣還是作為資金流轉開來。
這兩則故事都旨在告訴我們,許多東西我們可能看不見,但並非不存在。如果僅僅按照我們看得見的樣子去直觀理解,忽略了看不見的方麵,很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觀念。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看到事物的表麵,更要注重看清事物的本質。如果隻是一味停留在對事物的膚淺認知上,而不是深入探究其內在實質,往往就會產生種種謬誤。
寓言《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它對動物害怕狐狸的真正原因認識不夠。所以說,認識事物的本質是完全有必要的。認識事物的本質就是把我們之前看不見的,通過不斷地實踐與探索轉化為我們看得見的。“格物致知”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隻有深刻地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知”。致知,“致”是真知,而不是經過一番誇誇其談之後的一己之見。
看來隻知道要格物致知還不夠,我們還要知道如何格物致知,怎樣的知才是真知。當然,端正自己的態度,正確地認識追求真理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錯誤也是在所難免的。犯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偏執地認為自己的所見所思都是正確的,一條道走到黑。認識本身是具有反複性和無限性的,隻有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認識再不斷實踐,才能最終檢驗出真理。
我們要善於撥開事物的重重麵紗,讓自己能看見前所未見的,還要看得透徹。這樣,就降低了我們犯錯誤的幾率,也為我們及時改正錯誤提供了條件。存在看不見的事物不要緊,隻怕有人不想看見,不屑去看見。
(指導教師:周岑)
[評 點]鄭文龍
對於事物現象及其本質的探究是高中階段文科教育的關鍵環節,因此在高中作文中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本文就是此種思維傾向的嚐試之一。
文章所列舉的三個事例之中有兩個是直接與高中政治課程相關的內容。其中王陽明“心外無物”的論點正是唯物主義物質第一性的反麵例證,巴斯夏的論述則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關。而《狐假虎威》的寓言對於高中生而言則更是再熟悉不過了。總體來看,作為哲學原理在生活中的簡單運用,本文算是比較成功的。尤其是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更是難能可貴。
對於議論文而言,作文本身無非是一種載體,它的內容便是它所承載的理念與觀點。所謂“文以載道”,本文亦如是。同樣,對於王陽明“心外無物”的理解教科書就是標準答案嗎?如此一位獲得近代日本民族主義者“一生俯首拜陽明”狂熱崇拜的先賢哲人竟連最基本的認知水準都達不到嗎?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學術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繼續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