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樣兒與活出味兒
寫作夢工廠
作者:張贇
白岩鬆曾經感慨:“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行走在人群中,我們總感覺有無數穿心掠肺的目光,有許多飛短流長的冷眼,最終亂了心神,被縛於自己編織的一團亂麻中。其實你是活給自己看的,沒有多少人能把你留在心上。”
有樣兒的生活或許能讓我們的內心倏忽綻放出花蕾,但是這種情況也隻存在於別人讚揚你的時候,你會在那一瞬間感到滿足。而過了這個瞬間,你的內心隻會枯萎凋零冷清得隻剩下孤單。你會發現你是多麼的空虛、多麼的不充實。因而,我們更應該為自己而活,活出味兒來!
記得西北大學的兩位神人校董嗎?她們的生活就很有樣兒,能夠讓校園內的女媧和雅典娜雕塑顯現出自己的麵容,實在了得。或許她們是被人吹捧奉承,抑或自己掏錢用權,使她們飛升為神人,得到眾人的仰視。不得不說這種生活有樣兒。記得臧克家說過:“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石頭上,隻會腐朽得更快!”就是這個樣兒。
有味兒的生活,或許不能讓我們的物質生活流光溢彩且為他人讚歎不已。它簡簡單單得就像一潭能望見底的清水。但就是這樣的生活才最美好、最悠哉、最愜意。
你能說盧安克和季羨林的生活無味嗎?他們當中一位是誌願者,生活費微薄得隻有一千多元;另一位則是學界泰鬥、國學大師,一餐僅兩碟小菜,樸素得就像山裏的農民。他們的生活雖然隻是簡單得像僅僅躺著幾粒米的稀飯一樣沒樣兒,但其意蘊卻濃稠有味兒、餘味悠長。他們不在意別人的看法、評價,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操守,簡單且平淡地生活著。他們毫不做作,即使被我們歌頌讚美,也並不因此沾沾自喜。生活應該像這樣才有味兒,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有樣兒。
畢淑敏說過:“我們的生命不是為討別人喜歡而存在的,我們是自在之物。我們不必討任何人喜歡,就可以歡天喜地地背負大地,麵朝青天。隻要你認定這一點,枷鎖就可以被打開,你就可以自由的呼吸了。”
我們本該祈求自由地呼吸,追逐有味兒的生活而不是囿於在平淡枯燥的籠子裏幻想著美妙的烏托邦。我們不怕衰老,不怕逝去,害怕的是,在盲從的潮流裏慢慢被同化。因此,我們不甚追求於有樣兒。
活出味兒就好似陶醉於韋爾喬的筆觸——“心情清爽,所以能平靜地想些不著邊際的事,平靜地看著窗外踩著枯葉疾走的黑貓,平靜地躺在軟床上。”這種放下包袱的生活才最有味兒。
(指導教師:章冬飛)
[評 點]鄭文龍
關於人生追求與價值取向的選擇問題是高考作文經常會觸及到的話題。在統一立意與類似素材之下,大多數考生作文都會因缺乏創意與素材陳舊而流於平庸。本文的特色便是能夠在話題表述與選材分析方麵做到別開生麵、切中時事。文章以白岩鬆一番感慨起筆,指出了時下的急功近利之弊。對反麵素材西北大學雕塑事件的評論形象地揭露了功利思想對“象牙塔”的侵襲,構成一個精巧的“樣板”“切片”,具有相當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其次,與兩位“神人校董”相對應,文章著重描寫了盧安克與季羨林的“有味兒”生活,於點滴之間勾勒出了兩位先生的質樸情操,令人想見其風度。其後,分別以畢淑敏的理性感悟與韋爾喬的感性敘述,道出了“有味兒”生活背後精神自由的實質。文章選材精準,引用恰當,將名人言論、相關素材與自己的感悟、評述融為一爐,頗見功底。
文章的缺陷在於對“有樣兒”、“有味兒”的概念本身並未有明晰的界定,從而使篇首白岩鬆語段後的議論稍顯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