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轉攻寧遠?【第二更】(1 / 2)

大明在遼東一共設了四個總兵官,最大的自然便是前鋒總兵祖大壽,其次則是山海關總兵宋偉,遼東總兵吳襄,以及團練總兵。不過團練總兵官現在卻是空缺著。

現在遼東總兵吳襄被自己一刀給殺了,前鋒總兵祖大壽也被自己殺了,剩下一個山海關總兵宋偉又是連吃敗仗,這番回去之後,想必朝廷定要追咎,他這山海關總兵想來也是做不下去的了。

如此一來,不算那個空著的團練總兵,三大總兵已去其二,第三個總兵官宋偉也麵臨著被朝廷免職的危險,這遼東的軍務防務,除了交給墨離,朝廷還能有什麼好的選擇嗎?

這也是墨離決定殺祖大壽的一個原因之一,如果不殺他,以祖大壽在遼東軍隊中的盤根錯節的地位和關係,朝廷很有可能不敢追究他的罪錯,哪怕他曾經想要投降後金韃子。

一則祖大壽自袁崇煥出事後一直聽調不聽宣,要我打仗可以,但要我單獨進京麵聖,對不起,我信不過你。二來,如果除掉祖大壽,朝廷也找不出更合適的領軍人物,來指揮遼東軍隊,組織防線,抵禦後金。

而且,祖大壽一門在遼東向來根深蒂固,便是在朝中,也有不少權貴高官為他說話,之前的首輔周延儒,便和祖家有著良好的關係。雖然這會周延儒不再是首輔,但仍然是內閣重臣,而且在朝中的勢力也十分龐大。

有周延儒這等靠山在,朝廷多半不會問責祖大壽,如果墨離不殺祖大壽,他祖大壽將很有可能繼續做他的前鋒總兵,他將繼續做他遼東最大的軍頭。

除了這次被圍在大淩河城的祖大壽、祖大樂、祖澤潤、祖澤清等將領,祖家一係還有現在駐守寧遠等地的祖大成、祖大弼、祖澤傳等手握兵權的將領。

而這些,根本不是墨離一個不受崇禎待見的新起將領所能撼動的。不能除掉祖大壽,則就意味著他墨離永遠隻能居於人下,任由別人拿捏,根本無法組建起自己的力量。

如果不能主導遼東的兵權,那麼又憑什麼去剿滅韃子,平定天下?

連番血戰後的墨離由衷的、迫不及待的想獲得更大的權力,從而擁有更強的實力。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手,是無法對抗強大的後金的。

卻說多爾袞與皇太極等人率兵倉皇撤出大淩河城後,一直往東北方向逃出了數十裏,見明軍不再追來,且天色已黑,當下就地紮營下寨。

這次出征大淩河,後金一共損失了兩萬一千餘名將士,包括貝勒阿濟格、固山額真鼇拜、達爾哈、葉臣等人,另外還丟失了數十門紅衣大炮以及大部分糧草,萬餘匹戰馬,可謂是損失慘重。而這些,基本上都是在昨夜淩晨到今天黃昏這一日一夜所發生的。

也就是說,在這次戰役的前兩個多月,後金軍一直都是處於絕對優勢的一方,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戰損,眼看著到了昨夜,祖大壽終於撐不住了,派兒子來表達投降的意向了,眼看就要達到完美的戰爭目標了,可誰知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墨離這匹黑馬橫空出現,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皇太極的汗帳裏,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多爾袞、嶽托、多鐸、濟爾哈朗、杜度、薩哈廉、阿巴泰等大小貝勒齊聚帳內,一個個耷拉著臉,氣氛頗為沉悶。

“你們說說,我們現在該怎麼辦?”皇太極打破了沉默,那張微胖的臉上滿是陰霾。

前年的千裏奔襲明國京師的成功,令皇太極在國中威望大增,當阿敏屠城逃歸後,皇太極立即下令將其逮捕,眾貝勒大臣也沒有人敢說個不字。

由於大貝勒代善和三貝勒莽古爾泰在千裏奔襲的問題上曾持反對意見,而事實證明他們的反對是完全錯誤的,因此,在對待皇太極的態度上比從前又規矩了許多。

出征之前,皇太極便以關心兄長身體為名,取消了努爾哈赤時期製定的四大貝勒按月輪流執政的作法。

為了進一步加強汗權,在大淩河之戰打響之前,皇太極仿照明製,組建了六部,即吏、禮、戶、兵、刑、工等,六部的貝勒全都是年輕人,他們均直接受皇太極領導,這是封建性質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皇太極在鞏固權力的道路上正穩步推進,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權力則被進一步虛化和削弱。

這次出征大淩河,蒙古科爾沁、阿魯、紮魯特、巴林、敖漢、奈曼、喀喇沁、土默特等部,率領兩萬餘人前來會師,使得皇太極的信心和豪情爆棚,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威加四海的時刻正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