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即定計,有旨約封。”定什麼計?是答應冊封還是不答應呢?什麼時候定計?約封什麼?封王還是封侯還是封官?
崇禎的話含糊其辭,這樣的答案李自成當然不會滿意,為了進一步給城內施加壓力,李自成立即下令繼續攻城。
崇禎的猶豫不決和死要麵子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當天夜裏,約摸三更時分,十餘萬大順軍攻破京師外城,猶如潮水般湧入了京城,無數的火把和刀槍讓整個京城一夜之間像翻了個底朝天一般。
到處是奔走呼號的百姓和潰兵、宦官以及朝廷大員們,在大順軍明晃晃的刀槍之下,噤若寒蟬,簌簌發抖。
得知城破之後,憂心如焚的崇禎怔了良久,一言不發。
最後,崇禎長歎一聲道:“罷了!苦我民耳!”
隨即命人將太子、永王、定王送往外戚大臣周奎、田弘遇家中。然後讓周皇後與田貴妃自盡。
天將微明之時,崇禎鳴鍾召集百官,他想看看,大明養士三百年,在此國破家亡之際,可有一人願為大明殉節。
可是沒有。一個也沒有。
據說當年南宋淪亡之際,二十萬軍民投海殉國,而如今大明淪亡之際,卻沒有一人前來陪伴左右。
事已至此,夫複奈何?
崇禎於是在王承恩的攙扶下,登上煤山。
此時天已破曉,東方露出了魚肚色,山窮水盡、萬念俱灰的崇禎跌坐在亭子裏,望著遠處滿城的火光和震天般的喊殺聲,欲哭無淚。
大明三百年的江山就這麼斷送在自己的手裏了!祖宗留下的百世基業毀在了我朱由檢手裏了!蒼天!爾待我何薄!
絕望的崇禎哭了一會,最後他咬破手指,書衣襟為遺詔,然後以帛自縊於山亭。
崇禎最後留下的遺詔,是用鮮血寫就的: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想想也是有夠淒涼的,崇禎作為一國之君,在這國破山河碎的最後時刻,隻有太監王承恩一直陪伴在身邊,與他一同縊死山亭。
崇禎最後的遺詔曆史上一直有不小的爭議,有人說他至死還在推卸責任,說百官誤他。也有人說,從這遺詔可以看出崇禎此人性子本善,到死仍在體恤百姓,讓李自成不要傷百姓一人。
不管怎麼說,崇禎的確是一個勤勉的君主。曆史上像他那樣兢兢業業,夙興夜寐,為國事操勞從未鬆懈過的君主,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從本質上講,大明的覆滅,他崇禎的確難辭其咎,但他的過錯在於他的能力問題,而無關人品。他在最後的遺詔中說的皆諸臣誤朕,倒也不算完全推脫之辭。大明的覆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朝廷諸大臣黨爭不斷所造成的。
滿朝大臣皆結黨營私,內鬥不休,能力本來就不怎樣的崇禎又徒喚奈何?
崇禎還有一樣也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幾千年曆史中,君主被敵人俘虜或殺死的數不勝數,但臨危自殺的卻隻有崇禎一人。
他以自己的生命,給大明‘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風骨畫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