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新皇即位(1 / 2)

朱常洵逃難到鳳陽時,曾經受到鳳陽巡撫馬士英的熱情接待,此後朱常洵繼續走避揚州。

崇禎縊死後,馬士英深感時機來了,現在崇禎皇帝沒有血親在江南,福王朱常洵則成了最有可能繼位的人選。

心思活了的馬士英當即主動找到朱常洵,表態願意擁護他繼位,成為新君。

朱常洵自是大喜過望,同時與馬士英聯絡了漕運總督劉榮嗣、南京兵部尚書熊明遇、以及揚州知府史可法等人。

熊明遇被崇禎罷免了京師兵部尚書後不久,又被重新起用為南京兵部尚書,職權雖然大為縮水,但在現在的時局下,卻成了南京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熊明遇雖然也是東林黨人,但在擁立新皇一事上,卻和張慎言等人有所不合,現在朱常洵、馬士英聯絡了漕運總督劉榮嗣等人來拉自己入夥,權衡再三,熊明遇終是答應了。

為了確保擁立福王成功,熊明遇又說服了揚州知府史可法。同時,馬士英又提出,應當積極聯絡更多的實權派,才能保證福王順利即位。

於是,剛剛退到山東、擁兵十餘萬的朱大典就成了他們拉攏的對象。

朱大典本來對擁立誰做新皇並沒有什麼主見,見熊明遇、劉榮嗣、史可法等人均讚成擁立福王,想著盡快確立新皇便能組織、領導更多的大明子民抵抗逆賊李自成,於是便同意了。

而朱大典還建議福王極力拉攏湖廣總督墨離和山海關總兵曹文詔等人,也加入到擁立福王的行列來,則天下大勢可定。

為此,朱大典派使者前往襄陽,拜訪墨離。

山東巡撫朱大典、漕運總督劉榮嗣、鳳陽巡撫馬士英等等幾個極有分量的軍方人物均讚成擁立福王朱常洵,這讓以張慎言、錢謙益等人為首的擁潞派緊張不已。

東林黨人除了朱大典直接領兵十餘萬外,其他人手上基本上都沒有兵將,但現在熊明遇、朱大典等人表明擁立福王,其他的東林黨人手上無兵,難以再堅持擁立潞王朱常淓,變成一盤散沙。

為了早日確立大局,獲得從龍之功,馬士英還和劉榮嗣、朱大典商量,調動山東、江淮一帶的兵力,齊聚揚州附近,給南京施加壓力。

新年伊始,大年剛過,正月十七日,福王朱常淓在馬士英、朱大典、劉榮嗣、熊明遇、史可法等人率領兵將的簇擁下,乘船南渡燕子磯,登上南京。

朱常洵到達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謁孝陵和奉先殿。

馬士英等人大兵壓境,南京東林黨人不敢再堅持立潞王,於是紛紛迎奉福王朱常洵,共推朱常洵監國,為大行皇帝發喪,並興兵討伐逆賊。

朱常洵繼位後,改國號為“弘光”,任命馬士英為戶部尚書,熊明遇仍為兵部尚書,朱大典為山東、登萊兩省總督,統率山東、登萊兩地兵馬準備北伐。

史可法也得到了封賞,出任兵部左侍郎,兼應天府尹,掌管南京衛戍部隊。

至於劉榮嗣,則仍然擔任漕運總督,但加了個內閣輔臣。

至於備受矚目的內閣首輔,朱常洵卻起用了一個讓人有點意外的人物——勳貴徐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