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法治中國的哲理價值:法治中國對個人生活的啟示。
哲理是關於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學說,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它主要探討人生的目的、價值、意義、態度等。
法治中國的提出,雖說絕大部分的意義在於對整個中國建設的啟示意義,但不可否認,這一概念的提出也為公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影響,對個人的人生目標規劃產生影響。
比如,法治中國強調對公民生命權的尊重。這會啟發公民珍惜自己生命,並善待他人生命;對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尊重,則會啟發公民培養主體意識,維護個人尊嚴和尊重個人價值;對平等權的尊重,則會啟發在家庭生活中處於弱勢地位的婦女積極維護自身權益,從而減少家庭暴力的發生和發展。
總之,法治中國在全國的推廣,也將啟發公民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在情與法之間選擇公平公正的法律解決問題。從而對公民個人人生的態度、目的、價值等產生影響,實現法治中國的哲理價值。
三、法治中國的當代實踐
自中國計劃建立一個現代法治國家以來,關於如何建設法治國家的爭論和選擇就從未停止。百年法治建設的實踐表明,中國法律文化與社會結構之間的有機聯係決定了中國法治的基礎,而對西方法律思想和製度的吸收則增強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化能力。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立足中國法律文化基礎,吸收西方法製建設的優勢,從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必須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製和程序,必須完善運用憲法法律的製度,必須追求任何違反憲法法律行為的責任,必須通過憲法和法律維護人民的權益,切實保障公民的人權。法治中國建設是良法之治。
良法之治首先要求立法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切實遵循立法一般規律,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保障公民的人權是立法科學化和民主化有機結合的基礎。中央和地方立法權的科學劃分,法律顧問製度的普遍建立,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的備案審查製度,公民法製觀念的普及和參與能力的提高,法治指標體係和考核標準的建立,這些都是全麵推進立法科學化"民主化的重大舉措。
良法之治最關鍵、最核心的內容是確保公正文明執法。在法治中國理念引領下,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必須按照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改革行政執法體製,理順執法主體關係,建設綜合執法平台,提高執法服務水平,加強重點領域的執法力量,改善執法方式,規範執法裁量權,確保公正文明執法。
良法之治的最後防線是司法。法治中國要求確保司法實現公平正義。司法必須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製度保障。必須深化司法體製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製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法治中國建設必須通過司法權的科學配置"具體製度設計和正當程序約束確保司法過程及其結果的公平和正義。
最後,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在具體領域中展開。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必須“全麵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麵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將法治貫穿於“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中。以法治指導、規範、促進和保障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進而實現法治經濟、法治政治、法治文化、法治社會、法治生態文明的具體目標,才能實現法治中國的實質目標。
法治作為文明進程的標誌,與社會的價值觀息息相關、水乳交融。而法治作為現代社會關係的最佳調節器,在謀求人與人關係和諧有序、民主文明的征程上,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光輝樂章。有了法治中國的指引,相信不久後的將來,“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都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也必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