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創新視角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1 / 3)

金融創新視角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

經營戰略

作者:吳昱

【摘要】 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代表,村鎮銀行逐漸進入蓬勃發展態勢,但因肩負政策性和盈利性雙重使命,使得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漸凸顯。本文在界定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影響支農可持續和商業可持續的製約因素,從製度創新、組織創新、業務創新三個維度提出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 村鎮銀行 可持續發展 路徑 金融創新

從“加快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製”到“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創新”,連續三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將“鼓勵農村金融改革”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一背景下,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順勢誕生,成為促進三農發展的創新之舉。

村鎮銀行是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截至2013年10月13日,村鎮銀行已成立1000家,實現全國31個省份全覆蓋,1880個縣市覆蓋麵超過50%。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村鎮銀行有效緩解了農村貸款難的問題,成為支農支小的金融生力軍。然而作為新生事物,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仍麵臨一些困難和阻礙,其是否能可持續健康發展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

一、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內涵

白欽先教授提出的以金融資源學說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金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配置以及金融整體效率和功能的改善,以實現經濟和金融長期的有效運行和穩健發展,承擔著“補位”和“激活”農村金融市場的重任。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被賦予了兩方麵的內涵,一是服務三農的可持續,二是實現盈利的可持續。

村鎮銀行立足縣域,定位於農戶和小微企業,而三農業務的高風險、高成本和低收益特征,使許多村鎮銀行的發展偏離了軌道。雖然整體來看,發放的涉農貸款比例較大,但其中農戶貸款比例不容樂觀,沒有真正服務於農村中弱勢群體的資金需求,而更多投放在了鄉鎮企業、龍頭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等,甚至在資本逐利的驅動下,逐漸呈現貸款主體脫農化、機構駐地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因此,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即指在保證服務三農宗旨不動搖的基礎上,在幫助農村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二、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阻力分析

依據以上概念,分別從影響支農可持續和商業可持續的角度分析製約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1、支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弱質產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再加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導致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服務農業的村鎮銀行也因此具有比一般商業銀行更大的先天脆弱性。另外,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程度較低,小農生產與農產品流通大市場之間存在矛盾,往往在貯藏、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等處於被動地位,農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並不順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對村鎮銀行支農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運作中,政府的扶持力度遠遠不夠,許多優惠政策並不明確或落實不到位。如村鎮銀行稅收種類較多且稅負較重,也沒有獲得農信社已經享受到的支農再貸款、委托貸款、貼息貸款、財政性存款等優惠政策,且缺乏支農獎懲機製,使處於起步階段的村鎮銀行在與農信社競爭中處於更加劣勢的地位。

村鎮銀行既不是扶貧機構,也不是慈善組織,是農村金融製度變遷的產物,是肩負著政策性任務的商業性銀行,因此走脫農化的發展道路或先支農後等待救濟的發展模式都與其設立初衷相違背。支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是農業特質性風險,要想實現農村地區金融需求的長期有效滿足,必須依賴於政府的適度指引和幫助,這裏不僅僅指各類優惠政策的出台和實施,更強調良好製度環境的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