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創新視角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2 / 3)

2、商業可持續發展的困境

村鎮銀行商業可持續是支農可持續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其考察可通過風險防控和盈利能力兩方麵進行。

除了無法分散的係統性風險,村鎮銀行主要麵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一方麵,作為新型金融機構,村鎮銀行社會認知度低,公眾認可度也不高,吸儲乏力與資金需求旺盛形成鮮明反差,導致存貸比超標現象普遍存在,流動性風險巨大。此外,農民為弱勢群體,擁有的金融知識、專業知識匱乏,客觀上就造成其還款能力不足;且農民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在抵押品不足的情況下,貸款人違約後的強製性執行也失去保障,再加上農民信用意識、法律意識較淡薄且居住相對集中,賴債、逃債之風很容易迅速擴散,甚至引發羊群效應,信用風險難控。另一方麵,村鎮銀行還不具備現代銀行結算功能,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縱橫交織的結算網絡體係,導致各機構間橫向合作管道不暢通,資金彙劃速度緩慢,跨地區業務受限,結算渠道不暢和電子化技術落後,使各項業務開展成本較高,盈利能力受限。

村鎮銀行自身及其服務對象的弱勢性決定了風險控製和利益最大化的不易,這也是村鎮銀行商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三、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

綜上,製約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可歸納為金融創新不足。借鑒熊彼特(J. A. Schumpeter)的創新理論,我國學者認為,金融創新主要包括金融製度創新、金融業務創新和金融組織創新。

1、製度創新路徑

出台優惠配套政策。如給予稅收優惠和減免,加大農業貸款貼息力度,實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和壞賬準備金率等,建立健全合理的支農貸款項目財政配套機製和利益補償機製,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做到嚴格監管和正向激勵,實現政策性和效益性兩個目標的統一,提高村鎮銀行經營積極性。

構建風險保障體係。一是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形成多層次的農業保險組織體係,並通過農業再保險、農業巨災風險基金等渠道,在更大範圍內分散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同時應采取保費補貼等手段積極鼓勵農戶參保;二是建立存款保險製度,加快試點工作,使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獲得投保資格,並強調保險費率收取與經營風險情況掛鉤,這一製度的建立可以增強存款人對村鎮銀行的信任並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維護金融體係的穩定。

推進利率市場化。放鬆利率管製,實行商業化利率,可以提高村鎮銀行的資金議價能力。國際上農村小額信貸項目的成功經驗顯示,高利率反而帶來高還款率。因為對於村鎮銀行而言,隻有在保證貸款利率能夠抵補風險和成本的前提下,才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向農村地區;對於貸款農戶而言,較高利率可以起到鞭策和督促作用,使他們努力經營。

健全農村信用體係。一是征信體係建設,擴大農村地區信息采集和使用範圍,進一步加快和完善農戶電子化信用信息檔案建設,構建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二是信用信息評級,通過借鑒農信社有關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的經驗和做法,設計客觀、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標體係,采用科學、合理的資信打分方式決定授信額度,從而形成良好信用與信貸支持的良性循環;三是信用信息共享,盡早與人民銀行聯網,統一標準,實現與其他金融機構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