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此物並非我華夏原產。 Ww W COM此物先是由泰西人傳入南洋,後來在萬曆年間由南洋呂宋等地傳入我大明福(fu)建、廣(guang)東一帶。此物具有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之功效,食之可使人長壽……”
蕭木與徐光啟兩人進入正題後,徐光啟先是對甘薯做了一番簡單的介紹,然後便對照著《甘薯疏》給蕭木逐句地講解。
開始的時候蕭木還能做到認真聽講,蕭木現這甘薯應該就是自己後世時候經常見到的紅薯、地瓜之類的東西,對於徐光啟所講的須根、柴根、塊根之類的名詞法也能聽個一知半解。但是很快,蕭木就現自己聽不下去了。
就像一個現代普通人去聽農業專家的專業講座一樣,幾乎沒有任何知識背景的蕭木,自然聽得雲裏霧裏,昏昏欲睡。而且徐光啟的著作都那麼厚,除了《甘薯疏》之外還有好幾本,照這個架勢講下去,估計一一夜也不一定講得完。
於是無奈的蕭木隻好很不好意思地打斷了徐光啟的講解,直奔重點而去:“朕聽徐愛卿的講述,甘薯此物甚好,不知能否在我大明廣泛種植?”
徐光啟這時也意識到這麼講解下去不是很合適:皇上日理萬機,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聽自己詳細地講解。而且力求讓皇上對甘薯的種植了如指掌,成為甘薯種植領域的翹楚也並沒有什麼意義。皇上萬金之軀,每日操勞國事,親自下地種田並不現實,就算皇上心懷憫農之心,不辭辛苦親自下田勞作,但是僅憑皇上一個人又能種幾畝田呢?而且要是什麼事情都由皇上親力親為,那還要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有什麼用呢?
於是講解的方式變為了一問一答,由蕭木提出問題,然後徐光啟來作出回答。
“回皇上,有道是橘在淮南為橘,在淮北為枳……”徐光啟引用起典故作為開場白。
蕭木聽了這話心裏一涼,自己記得後世時候的紅薯、地瓜這樣的作物好像在全國各地都能種植的,難道這甘薯在明朝的時候還不能做到全國推廣的嗎?。
還沒等蕭木問出口,徐光啟接著道:“對於此論臣則是不敢苟同,甘薯此物來自南洋呂宋,經海商之手傳入我大明之後,在福(fu)建一帶種植,也收獲頗豐。”
“嗯,愛卿所言有理。”蕭木的心這才放了回去,心道原來這大明朝的人講話也喜歡大喘氣的。
徐光啟不知道蕭木的心理活動,繼續道:“萬曆三十六年,南方普降大雨,江南各省稻米幾乎絕收。臣抱著救急備荒的想法,從莆田徐生手中得來甘薯種子,在臣的家鄉鬆江府試種,結果與在福(fu)建的產量幾乎沒有區別。由此可見,甘薯在鬆江府也可栽培種植,是以臣才寫下這《甘薯疏》來推廣此物。臣敢斷言,在南方各省推廣種植甘薯,絕對可行。”
“嗯…愛卿果然是幹練之臣!”蕭木恰到好處地給徐光啟戴上一頂高帽,然後接著問道,“隻是如今北方大旱,年景不好,很多州縣已經可以斷定將會顆粒無收,不知這甘薯在北方諸省能否種植?”
“回皇上,甘薯此物由南洋傳來,喜光、喜溫,並不十分耐寒。至於是否能夠在北方種植,臣不敢斷言,但即便能夠在北方種植,其產量肯定不及南方各省。”徐光啟的回答十分有條理,體現了科學家的嚴謹態度,隻是讓蕭木感到有些灰心。
“不過甘薯此物耐旱,且無需肥沃土壤便可生長,即便在灌木叢中,岩石縫裏也可存活,如今北方大旱,種植甘薯值得嚐試。臣以為若要在北方諸省種植,可先範圍試種,若試種可行,便可在山地等原本貧瘠無用之處種植,雖然產量不及南方,但也相當於憑空增加了無數田地,也是不無補。”
蕭木聞言自然大喜,結合自己回想起的中學課程,什麼達爾文自然選擇等理論之類,這甘薯在北方種植之後,肯定會有一些特別能夠適應北方較為寒冷氣候的品種被現。
於是蕭木當即下令,命徐光啟負責督辦在南方各省推廣種植甘薯,同時在北方試種。
根據腦袋裏麵原本崇禎皇帝殘缺不全的記憶,蕭木想起似乎作為皇上也是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隱晦地試探兩句之後蕭木現果然沒錯,在順府就有大量屬於皇帝的皇莊存在。皇上的田地自然都是上等田,這些現在都是蕭木的合法財產,本著不用白不用的想法,蕭木當機立斷,決定在皇莊之中選出一塊地,專門用來從事甘薯的培育工作,探索甘薯的種植技巧,以及挑選耐低溫的高產品種,這個事情同樣由徐光啟負責總覽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