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古代的戰爭不像後世現代這會那樣迅速,從發兵到取得戰果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但戰場之上瞬息萬變的道理還是亙古不變的,一旦戰爭開始,雙方的軍隊相遇,兩三的時間足以可以發生很多事情,就比方在京城周圍大興土方工程,執行蕭木的“才計劃”的時候,在京城的北方,皇太極的後金軍隊跟薊遼督師袁崇煥、宣府總兵侯世祿以及大同總兵滿桂的遭遇戰就在激烈地進行,而且已經基本上已經有了最後的結果。
事實上這兩三的時間當中,蕭木一直在不停地接到前線傳回來的軍情,一會官軍挫敗了建奴的銳氣,一會又是建奴驅兵急進,官兵未能截住,總而言之,雖然從前方傳回來的軍情來看,雙方似乎互有勝負的樣子,但到了後來,即便是對於古代戰爭一竅不通的蕭木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明軍肯定不是占據優勢的那一方——畢竟如果是明軍占優的話,皇太極的後金軍隊此刻應該離京城越來越遠才對,但根據不斷傳來的軍情來看,皇太極的軍隊與京城的距離似乎變得越來越近了,而且,袁崇煥、侯世祿以及滿桂的軍隊似乎也是損失不。
而且從這些的軍情來看,大明這三股主要的軍隊力量似乎並沒有能夠整合在一起,共同對抗皇太極,由於他們是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趕來,往往都是各自為戰,分別單獨與皇太極教交手,然後未能取勝——或者換句話,就是作戰失敗的意思。
終於在第三的下午,大明的薊遼督師、宣府、大同總兵對皇太極的攔截作戰徹底宣告失敗,皇太極率領的後金軍隊終於到了京城附近,開始磨刀霍霍地打算嚐試著攻擊一番大明的絕對中樞,抱著萬一能夠攻下京城就能搶到無數金銀錢糧的心態,開始了對大明京城的窺伺。
這三的時間當中,蕭木的心理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鍛煉,因為每不斷的各種軍情已經讓蕭木有些目不暇接,往往接到一個利好的軍情,蕭木剛剛理解其中的利好所在,還沒有來得及高興的時候,下一個不利的軍情又送到了,所以到了後來,如果不是那種重大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那種軍情,蕭木都不會有什麼情感上的變化了。
既然皇太極的後金軍隊並沒有被攔截住,那麼京城直接暴露在後金的攻擊範圍之內就已經成為了定局,很顯然攻擊的觸手可以摸到京城的情況下,皇太極是不可能放棄這個機會的,這一點蕭木和林檎還有朝中所有的大臣全都十分清楚,於是京城從這一開始就進入了戒嚴的狀態。
當然先於皇太極到達京城腳下的事大明自己的軍隊,袁崇煥、侯世祿以及滿桂在無法攔截皇太極,與其作戰不利的情況下,隻能選擇率領軍隊趕往京城,在皇太極到來之前,做好京城的防守。
隨著三股朝廷邊軍到達了京城之下,蕭木這裏就不得不麵臨一個他之前從來都沒有意識到的,從來都沒有覺得會成為是一個問題的問題——那就是要不要讓袁崇煥他們的軍隊進城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