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狼的世界綿羊不懂(2 / 2)

從此之後,華夏文明整體上走了下坡路,而歐洲人在接觸到大量的東方文明之後,開始覺醒,最終促成了文藝複興,走上了工業革命的路子。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南宋的這一段曆史給華夏文明帶來了多大的災難,給世界做出了多大的貢獻,損己以利人的本事也就兩宋玩得最溜。

南宋的聯蒙滅金,是在戰戰兢兢、鼠兩端、瞻前顧後的心態中,一步步被逼出來的。被動多於主動。

在宋朝曆史上,借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敵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末年與女真結盟而消滅遼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宋與蒙古之間並沒有實質性的交往,而隨著金人與蒙古人的對抗中處處被動,蒙古人的馬蹄開始踏上中原土地的時候,南宋與蒙古人締結軍事同盟的前提已經鋪設好了。

對南宋而言,有其幾方麵的原因:一是南宋的複仇意識;二是金朝錯估形勢,將可能的盟友推向敵方;三是蒙古勢力強大,南宋不得已而為之。

對於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圖,南宋朝廷上下並非無所窺測。麵對蒙古洶洶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況下,南宋朝廷有兩派意見,一者扶持金朝,以之為對抗蒙古的屏蔽;一者認為應趁此機會滅亡金朝,並由此振奮精神,再圖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圖。

南宋大臣喬行簡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認為在蒙古人勢力興起的形勢下,金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而為今的緩衝國,隻要金能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南宋繼續向金輸納歲幣也是未嚐不可的。

蒙古勢力很強,已經具備了滅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滅亡金朝之後,與宋為鄰,對宋朝並不是一件好事。若不與金朝絕交,繼續輸納歲幣,則有利於金人抗蒙,這樣,南宋也有機會舒緩時間,組織力量,對抗蒙古人的南下。

喬行簡的主張,在宋金世仇終於可以得報的情況下,難以得到讚同。

南宋另一大臣真德秀等人主張“金人於我有不共戴之仇,應該乘金朝遭遇蒙古進攻之機,停止向金人輸納歲幣,並出兵北上收複失地,以報君父之仇。“認為想以金人為屏蔽是靠不住的,應該乘“虜之將亡而亟圖自立之策,用忠賢,修政事,屈群策,收眾心”。宋朝應該盡快使自己強大起來,既可以改變自己原來在金朝麵前的卑弱地位,又可以應付蒙古的進攻。

雖然南宋朝廷意見不一,但也都認識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為凶惡的敵人。

大多數人認為喬行簡的看法是過於冷靜,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真德秀的看法可取,一鼓而雪百年之恥,自然能得到眾人的讚同。

為報靖康之恥,最終選擇了不與金朝結盟。在戰爭開始,金朝滅亡指日可待的情況下,即使主張滅金以報世仇的真德秀,對於如何處理與蒙古的關係,也提出應該謹慎對待,“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

認為聯蒙滅金可能重蹈當年聯金滅遼的覆轍。在南宋朝廷內部,雖然“滅金”的聲音很響,但”聯蒙“的策略一直沒占上風。

金國被迫遷都之後,財政匱乏,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不僅要求南宋繼續輸納歲幣,還強索糧食。這時南宋內部商販的思維慣性又主導了朝政。

得不到就搶,金國開始了南侵。這次南侵打破了宋廷以金為屏障的幻想。這時,南宋為了自己的存亡,不僅對入侵金軍進行了堅決的抵抗,而且不斷尋找機會深入河南抄略以迫使金軍退兵。另外,為了減輕國防壓力,南宋還公開招納有實力的山東忠義軍,同時與西夏會師夾擊秦、鞏。

這場戰爭一打就是七年。金國不僅未能達到“取償於宋”的目的,反而損失慘重。雖然宋廷此時還保持著清醒,並沒有對金國落井下石,但宋金聯合抗蒙的可能性已經變得微乎其微。

另外,此前蒙古進攻西夏時,西夏也曾向金國求救,但金國卻趁火打劫,以致後來入侵南宋時,西夏堅定地站在了南宋一邊。

在金國動對宋戰爭之後,宋廷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與蒙古展開交往,以期減少自己承受的軍事壓力。嘉定十一年,蒙古再次遣使與南宋接觸,宋寧宗亦表達了與蒙古進一步接觸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