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人(1 / 2)

溫度恰好的毛巾軟軟的拂過她小小的臉兒,蘇麗雲輕手為蘇麗君擦過臉。

瞧見蘇麗君正睜著兩隻黑葡萄似的眼睛看著她,蘇麗雲微微一笑,對蘇麗君道:“妹妹可不是餓壞了麼,看,吃飽了多乖啊。乖妹妹。”

小姑姑哪裏有心思去看被裹成布包包的蘇麗君,她伸長肥脖子往外巴望了兩回,咂著嘴裏的雞殘味兒,歎道,“今天家裏忙做一團,估計咱們的飯也要晚了。”

盡管在廚房啃了兩隻雞腿,還是餓啊。

蘇麗雲往櫃子那邊一呶嘴:“櫃子裏還剩有些那些餅幹,小姑姑若是餓了,先墊補些。”

要說這餅幹可是個稀罕物,也就因為蘇麗君家開有小賣鋪才有的吃。

可憐蘇麗君年紀小,隻能光看著,聞著味兒,吃不著就跟貓偷不著腥似的。別提多難受了。

蘇麗君看著狼吞虎咽的小姑姑,嘴邊的口水流得更多了,哇哇,好想吃啊。

感覺到嘴邊的口水,蘇麗君大囧,自我安慰道:我還小,沒事沒事,不丟臉。。

小姑姑看著蘇麗君,邊大口吃著手裏的餅幹邊笑:“大侄女也吃些吧,午飯還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好不容易老太太不在,要多吃點,不然今晚就隻能看著。

邊想邊加快速度,看得蘇麗君目瞪口呆,這得多餓才能吃得這麼快,一塊餅幹剛進嘴沒嚼兩下,趕緊又塞第二塊,手裏的第三塊已經準備就緒了。

蘇麗雲一笑,接了一塊兒餅,與小姑姑高興的吃了起來。

蘇麗君閉著眼睛,聽蘇麗雲與小姑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話,如今家裏最大的大事莫過於開新店的事。

故此,蘇麗雲與小姑姑大約也是圍繞著這件八卦來念叨。

蘇麗君很快弄明白了,她這一世的大體上國事和前世是一樣的,七十年代末萬元戶的出現,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

1979年,鄧爺爺提出“讓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的思想。此後,黨對農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較大調整。

在城鎮,企業實行層層承包,按勞分配。一批接一批的城裏人或迫於生計壓力,或為了實現人生價值,紛紛“下海”,從事個體工商業或者開公司。

有了黨和國家的政策作保證,人們不再擔心被割“資本主義的尾巴”,也不再擔心勞動所得會化為烏有。

在那個允許一部人先富起來的年代,萬元戶就成了全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每個地方萬元戶並不是很多,因此萬元戶就成了當時富裕戶的代名詞。

萬元戶,既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也代表了當時生活的幸福指數,是人們追求物質生活最直接、最明顯的目標。

她家就是村裏的頭一份!

蘇誌軍當初大學畢業在政府安排的工廠裏做得並不順心,總覺得不得誌,再加上結婚後生活壓力增大,在無數個不眠之夜後終於下定決心‘下海’!

‘下海’這事兒在當時村裏人眼中就是個犯渾,你說你好好一個鐵飯碗不穩穩捧著盡搞些亂七八糟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