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廠工作在村裏的人看來就是得了個“鐵飯碗”。蘇誌軍居然打算辭職不幹,這不是犯渾是什麼?
“鐵飯碗”這個詞,出自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企業,多是國有。而國有企業的管理製度,就是吃“大鍋飯”。
幹和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工資是按年頭漲,福利是按人頭發。
幾乎每個企業,都養著一大批閑人、懶人、庸人和散人。
這些人不僅成為企業的巨大包袱,而且直接影響了生產者和管理者的積極性。
沒有多少人會像蘇誌軍一樣選擇自己打拚,要知道吃慣鐵飯碗的人,怎麼會願意失去這份既體麵又輕鬆的工作。
也隻有那些年輕人才有勇氣與鬥誌,敢於打破牢籠,麵向更加廣闊的天空,最終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當初蘇誌軍提出要下海,老太太可是各種招數都使遍了,什麼一哭二鬧三上吊,苦口婆心勸過,歇斯底裏鬧過,都沒有阻止得了。
而李慧芬卻默默支持自己的丈夫,她知道丈夫的苦惱,知道他整夜整夜睡不好,看著他一腔熱血卻遭受一盤盤涼水潑下。
婆婆這樣逼迫,看得她心裏又心疼又難過,她理解老太太的守成保守的思想,但是她更願意相信自己的丈夫。
終於,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李慧芬恭恭敬敬地向婆婆說道:“婆婆,誌軍他是大學裏是得到教授肯定的最優秀的學生,他要辭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您就不要再反對他了,看他整夜整夜睡不著,我心疼啊!”
誰知話一說完,老太太立馬就怒了:“你個小賤蹄子,要不是你攛掇,誌軍怎麼可能想要辭工,這做的好好的工作,哪能說辭就辭?都是你!他睡不著,你心疼!我就不心疼嗎?我懷胎十月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打他十歲就又當爹又當媽的,我這是為他好!”
李慧芬頓時就沉默了,不知道該怎麼向婆婆說明白。恰巧,蘇誌軍從外邊回來了,臉色陰陰沉沉:“媽,你能不能不要再鬧了?你怎麼能這樣罵慧芬?她從來都不沒說過要我下海,是我自己想要辭工,要罵就罵我,這跟慧芬一點關係都沒有!”
說完氣呼呼又衝出了門。這廂蘇誌軍瀟灑地出門去了,卻不知給他的老婆帶來了麻煩。
打從李慧芬勸說老太太以後,老太太就看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怎麼看都不順眼。
天天找事找由頭罵她,有事沒事給她臉色看。
當初李慧芬剛進門那會兒,老太太可是把她當半個閨女,誰知到頭來居然是個攛掇兒子下海的狐狸精!
因著這事連帶蘇麗雲他家的第一個孫女都不受她待見。
這人啊事啊,就怕對比,有了以前的和諧相處,再跟現在的水深火熱相比,這苦味越咽越濃。
李慧芬隻能把苦往心裏咽,丈夫天天在外奔波忙碌,根本無暇顧及家裏,隻能每天笑眯眯迎著丈夫回家,半句抱怨都不多說。
就這樣,家裏婆媳矛盾就這麼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