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割據(1 / 2)

在包圍南京後第三天,新華夏的海軍重炮就轟破了南京城牆,在炮火的掩護下,大明與新華夏聯軍對城內發起了猛攻。

城內的阿桂雖然召回了不少外出的軍隊,但是總數卻依然不足4萬,連聯軍人數的一半都不到,望著敵人浩大的聲勢,未戰先怯,又有新華夏巨炮的協助,原本打算依靠的城牆也沒起到作用,鬥誌更是全無,全線敗退。

清軍在阿桂的率領下,果然向西逃竄,在馬鞍山與福康安軍隊彙合。稍一清點,加上前次攻城的損失,清軍已經失去了近萬的戰力。

其實阿桂一開始就錯了,他就不應該死守南京。清軍擅長的是野戰,是進攻,而不是死守。如果將軍隊放在城外,與新編組的明軍與新華夏聯軍作戰,不說勝利,至少自保是綽綽有餘。主要原因就是,老思維的阿桂,根本沒有意識到火炮的出現,將城牆的防守作用降到了最低。城牆,已經不到應有的作用了。曆史上,清軍得到這個教訓要在六七十年後的鴉片戰爭中,現在,新華夏首先教導了滿清一番。

清軍在馬鞍山稍作停歇後,繼續西進,意圖在安慶與其餘清軍彙合,一舉攻克安慶。不過,當他們還距離安慶四五十裏的時候,前麵的探報就報告,在清軍的連續攻擊下,城內明軍已經有不支的跡象,城內曾經有數次民眾出城,據稱其原因就是糧食不足,城內明軍已經在收繳城內的糧食,以作軍糧。因此,圍攻的清軍催促後續部隊盡快抵達,以發起最後的總攻。

阿桂緊趕慢趕,就是為了早日抵達安慶,並攻克安慶,安慶對於南京意義重大,隻要攻克安慶,南京就隨時處於防守地位。以此作為功勞,希望乾隆能放他一馬。否則,就這樣灰溜溜的退回北方,絕對沒什麼好果子吃。得此軍情,阿桂下令大軍連夜趕路,爭取在酉時(現在的18~20點)抵達安慶,休整一晚,早上發起總攻,一舉拿下安慶。福康安為軍情所振奮,也是一心攻下安慶,隻是心中卻有一絲不安,再仔細想一下,卻又不知道這絲不安來自哪裏?

清軍在休整一個晚上後,第二天,以殘餘的月六千健銳營士兵為先鋒,發起了最激烈的一次進攻,中午時分,安慶陷落。

阿桂擺出一個盛大的入城儀式,以振奮軍心。福康安雖然隨之入城,但是心中的不安卻更加強烈。明軍在退出安慶之前,一把火燒掉了最後的糧食,就衝著那照亮半邊天的浩大場麵,糧食數量絕對不少。

那這就奇怪了,先前不是還說明軍缺糧嗎?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糧食剩下?難道是誘敵深入?

福康安再一細想,問題就更加不妙了。南下清軍在從南京敗退後一路西逃,物資已經所剩無幾,一路就是靠就地強製征糧才得以跑到安慶,現在的安慶不要說糧食了,老鼠都沒幾個了。所有補給隻能依靠先前圍攻安慶的清軍的物資,但是已經所剩不多了,最多支撐十天,這還是每人分量減半的前提下。

更糟糕的是,福康安不祥的預感更強烈了,他這時候才想到,自己這路清軍是沿著陸路跑到了安慶,花費了十三天。而明軍完全可以利用軍艦跑個來回,還有的剩。如果這支艦隊早就抵達安慶,憑借清軍臨時征集的小舢板,根本不可能跨江登陸處於江北的安慶?那麼問題來了,明軍為什麼讓清軍攻克安慶呢?

福康安徹底坐不住了,不顧已經子時,披上衣服,尋找阿桂。

阿桂雖然是一員勇將,智謀不多,但是也畢竟久經沙場,聞言也是也是一驚,“是啊,沒道理有了蒸汽船的明軍比自己還遲到安慶吧?絕對是陰謀啊。”明軍與新華夏的軍艦的速度,可是讓滿清乃至西方世界都極為震驚的。

阿桂焦急的說道,“我原本就對於如此輕鬆占領安慶就比較疑惑,進你一說,就更加確認了我的疑惑,我們馬上下令撤出安慶。”

“是否太匆忙了?要不要明天確認一下情況再說?如果情況不明就撤出安慶,恐怕陛下那裏?”

阿桂長歎一口氣,“敗軍之將,原本就是苟活於世。如果在將我們最後的家底給輸掉,我阿桂就是大清的罪人了。事不宜遲,馬上撤軍,所有責任,我阿桂一力承擔。”

福康安明白撤軍的後果,麵含熱淚的傳達阿桂的命令。

事實上,明軍與新華夏軍隊確實早就抵達的安慶。加起來,城內的守軍已經超過十萬,麵對的,卻是老弱的川、湖地區的綠營與敗退下來的慶軍主力,總人數不足九萬,士氣還不高。要想保住安慶其實並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