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乾隆聽聞英國人要以鐵甲艦交換通商口岸,眼睛一亮,很有興趣。在乾隆看來,以不值錢的通商口岸換取鐵甲進,無疑十分劃算,依據本心,乾隆也不會將漢人的傳統領地當成自己必須捍衛的領土。隻是也知道,談判就是講究敵進我退,有來有往。很快將自己的心思掩飾下去,畢竟是當了幾十年的皇帝,再繼續寒暄過後,就宣布退朝了,將談判的任務交給了福康安與和珅。自己作為一個大國的皇帝,肯定不能小商人般與英國的使臣展開討價還價式的談判。
事後,福康安與和珅的談判組合配合的相當默契,福康安扮演黑臉,鎮住英國人,和珅則是白臉,在中間打圓場,撈好處。
和珅並不十分明確英國人結果這些通商口岸能夠獲取多少好處,但作為底層上來的官僚,習慣性的用上了小商人思維,討價還價的本領極強。硬是將福克斯提出用五艘鐵甲艦交換四個通商口岸的代價提高了近一倍,又增加了四艘鐵甲艦。
更有意思的是,滿清對區區9艘鐵甲艦顯然並不太滿意,他們需要更多的鐵甲艦,因此提出增加購買20艘鐵甲艦。雖然經過討價還價,英國人給與的報價是每艘千噸級的鐵甲艦,價值95萬兩白銀,接近後世滿清訂購的定遠艦報價140萬兩的七成,噸位卻隻有七分之一,價格十分昂貴,當然,也有鐵甲艦所用鋼鐵產量限製的關係的。然而,滿清經曆幾次大的失敗,已經拖垮了自己的財政,國庫已經空虛的可以跑耗子了。因此,和珅不僅將鐵甲艦的價格壓低到73萬兩,還創造性的提出了分期付款的概念,以大清的財政甚至英國人即將設立的稅務司的稅收為抵押,來交換這些鐵甲艦。
福克斯思考過後,確認了這些條件。
這幾年,遠東的大明一直是順風順水中。
自從1771年粉碎了滿清的進攻,大明的安全形勢完全改觀,處於進攻態勢。在北方,已經將戰線維持在了徐州、宿豫一代;中部,不僅完全據有武漢,還將戰線北移,趁著滿清綠營兵嘩變,也攻占了襄陽,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遊平原腹地,曆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1781年9月,南京的天氣依然炎熱,已經頭發斑白的王秋召集內閣閣員召開會議。
在大明,由於實行的君主立憲製的責任內閣製,內閣的權利大大超過新華夏的內閣。作為內閣魁首的王秋,自然是權力最大的大明人。
在詢問了一番內政過後,就詢問到了最關鍵的四川那裏。
“現在與成都的布政使杜玉林談的怎麼樣了?”
負責暗中接洽的軍情司司長孫惠泉說道,“根據負責接洽的負責人言語,杜玉林已經做好了準備,尋到了許多誌同道合的人,其中就有綠營的把總,隻要我們兵臨成都,他們到時候,必然打開城門接應。不過,他們要求,必須抓緊,否則,遲則生變。”
王秋拍板,“此時確實不宜拖延。”轉向邊上的兵部尚書吳林成,“吳尚書,你必須盡快安排西方麵軍進軍成都事宜。此事事關重大,我們隻要占有成都,就可以具有四川全境,西可遙控西藏,北可威懾陝甘。同時還能將我們與滿清的邊境推進到秦嶺-淮河一帶,真正二分天下,甚至從人力物力上,更是占有絕對優勢,滿清將不戰自潰。”
吳林成點頭,“首輔放心,我馬上安排進軍事宜,務必在兩個月內做好兵逼成都的準備。”
“隻有一點,以最惡劣的情況,假設成都沒有內應,或者內應失敗為前提,也要有能力占領成都這樣的情形來準備。”
“是!”吳林成站起來,行了個軍禮,顯示對命令的重視。
另外就是內政方麵的,尤其是經濟方麵,由於與新華夏簽訂的關稅條約,彼此之間的商品往來,關稅十分低下,比如紡織品的關稅就隻有5個點。當初,大明人甚至以為自己賺了呢,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大明就是傳統的絲綢布匹出口國。隻是,他們大大低估了新華夏紡織產品的低價格特性。新華夏的大量產品湧入大明,尤其是廉價棉布產品大量進入大明境內,對大明影響最大。新華夏的棉布不僅輕薄,而且顏色鮮豔,式樣繁多,更重要的價格十分便宜,隻有著名的鬆江布的一半左右價格,嚴重衝擊了江南的棉布行業。
黃冠城正是主抓經濟的,對此十分頭疼。
王秋也是比較苦惱,“沒想到同樣的東西,新華夏卻能賣的那麼便宜,我們之前真是太失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