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這幾年經曆了不少事情。
在前幾年,曾經與西北的老毛子劍拔弩張。不過,還是人口更少,且重心在歐洲的沙俄首先屈服,放棄了在青海一帶的擴張,勢力全麵退回伊犁將軍區。心上任的大明首輔劉德言為人保守,對於開疆拓土顯然沒有什麼興趣。他甚至推翻了與新華夏之前的約定,宣稱大明對於貝加爾湖以北的土地沒有興趣,將以上的土地拱手相送。
老毛子自然是喜出望外,宣稱對大明的領土亦沒有野心,願意承認貝加爾湖以南除了伊犁將軍區以外的土地歸屬大明所有。同時,卻宣稱貝加爾湖以北地區直至東部海洋的土地都是沙俄不可分割的領土,希望新華夏能夠主動退出沙俄的領土。
新華夏如何能夠答應沙俄的無理要求,明確表示反對。
沙俄與新華夏矛盾開始明顯化。隻是雙方都沒有做好在苦寒之地大規模作戰的打算。主要是距離太遠了。無論是俄羅斯還是新華夏,政治中心距離遠東都超過萬裏,從國內運輸過來物資在路上就要消耗殆盡,這也是當初滿清與沙俄不願在遠東大動幹戈的原因。而且,所有的戰爭,目的都是為了獲得好處,但是,至少在當前,遠東就是一片不毛之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老毛子也是因為滿清的這個心思最終獲得了廣袤的遠東。但是,現在的新華夏由於崖山人的提點,也不可能因為老毛子的威脅就放棄遠東。
於是,在冰天雪地的遠東,爆發了接連不斷的衝突,隻是規模都不大,甚至超過百人的戰鬥都沒有發生過,戰爭的雙方也不是新華夏和老毛子的正規軍,主要是發生在遠東當地的土著與老毛子的哥薩克騎兵之間,雙方互有勝負。
總的說來,土著人損失較大,主要原因就是哥薩克騎兵來去如風,打得過就上,打不過就跑,讓土著人根本沒有機會對其進行殲戰。
再說大明。
雖然由於放棄遠東的策略導致其餘新華夏鬧得有些不愉快,不過雙方都有一定的底線,倒也不至於因此鬧翻。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無論是大明還是新華夏都明白,作為漢民族僅有的兩個大國,天然的就是最佳盟友:新華夏需要大明的移民以增強自身的勢力;而大明則需要新華夏的技術促進自身的發展。這些年,大明對新華夏的需要甚至要超過新華夏對大明的需要,因為新華夏的人口已經達到700萬,但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卻沒有跟上來,而新華夏本國的人口卻在快速增長,也需要大量的工作機會與生活設施,因此放緩了來自大明乃至朝鮮等國的移民規模;安管大明,同樣也是人口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迅速增長,已經超過了2億,以現有的農業技術,本國的耕地已經很難滿足龐大的人口所需。怎麼辦?隻能從新華夏進口糧食。
因此,為了掩飾,大明尋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借口,那就是經略南洋。
其實,新華夏明白,無論兩國關係再好,雙方都有各自的訴求,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事事保持一致。遠東,在大明看來,無非就是一個大冰庫,根本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東西,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新華夏實在太過貪心,還曾經委婉的提醒新華夏,是否放棄遠東內陸,僅僅保留條件稍好一點的太平洋沿岸,同樣可以大大阻止老毛子將手伸向太平洋。
可是,新華夏已經在雅庫茨克東南300公裏處發現了一個大型鐵礦,邊上同時還有不小的煤礦與金銀礦,雖然條件限製暫時沒法開采,但是將來呢?新華夏幾乎什麼資源都不缺,但是就是缺鐵礦,雖然澳洲共和國鐵礦豐富,但是畢竟是與新華夏同級別的華夏聯邦的加盟共和國。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華夏聯邦雖然已然存在,但是,距離太過遙遠,比如澳洲。
澳洲雖然同樣是漢人移民主體構成,甚至崖山人還為此派出了二百多個參議院家族前往,試圖以同文同種以及基本等同的文明層次加強彼此聯係。但是經曆了兩代人以後,彼此間差異已經形成,澳洲希望在聯邦獲得更大的權利,而新華夏則試圖繼續遙控澳洲,雙方矛盾逐漸激化。不得已,新華夏提議華夏聯邦增設一個副總統的職務讓渡給澳洲,才暫時安撫住了澳洲,
至於其餘分布在東南亞的華夏聯邦成員,比如新加坡自治領與蘭芳自治領,,更是早已與大明眉來眼去。新華夏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林航明白,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夏聯邦必將一如後世的英聯邦,分崩離析也是必然,為此交代繼任的新華夏總統張軼輝,華夏聯邦是否長存並不強求,隻要這些加盟共和國或者是自治領是漢人的國度,就是新華夏給漢人創造更大的生存空間最大的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