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張軼輝訪問大名的同時,新華夏外長林東旭也開始訪問歐洲。
此行在外界看來,就是一場無謂之舉。畢竟,西方的聯盟已成定局,新華夏此次訪問連亡羊補牢都算不上。
事實上,效果如何,從林東旭受到的接待上也能看出來。
以往新華夏外長出訪,即使是西班牙、英國這樣隱隱對抗的國家,雖然滿心不願,但是由於新華夏有強勢的海軍作為依靠,還是不得不以大國的規格對待,基本上,即使是新華夏的外長,也能夠享受到其餘國家內閣總理大臣的待遇。這一點,即使是最為敵視的西班牙也不得不擺出表麵尊重的架勢。
但是,這一次林東旭外長的首站,是西班牙。西班牙甚至連迎接的程序都省略了,直到林東旭一行抵達馬德裏,才有西班牙的副外長對林東旭等人表示了歡迎,迎接晚宴上,其餘高官一概見不到。
林東旭雖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希望兩國保持友好,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在場的西班牙最高身份官員,副外長,也僅僅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讓林東旭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熱臉貼上冷屁股。
林航表麵上看,露出了極為沮喪的表情,是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回應。
依照行程,林東旭繼續訪問了英國,接著開始訪問歐陸,荷蘭、法國。所到之處,一片冷清。即使是表麵上最歡迎自己一行的法國人,也無非是內閣副首相進行了接待。會議上,閉口不談兩國所謂的傳統友誼,倒是提出,希望新華夏加大對法蘭西的投資。
林東旭微笑的答應了,內心卻在鄙夷不斷,“真拿我們新華夏當傻子麼?”
事實上,林東旭雖然口頭上答應了對法蘭西的投資,但是口惠而實不至,在投入一分資金的前提下,實際上卻撤出了十分的前期投資。
法國人雖然在事後明白了此種情形,但是畢竟雙方還沒開戰,隻能忍者。
林東旭倒數第二站,就是普魯士。此行並不為人所熟知,並且也大多沒人關注,主要是此時的普魯士正處於低潮期,國際地位其實不高。歐洲列強在戰勝拿破侖以後,曾經召開了一個維也納會議,其實就是分贓大會。結果,普魯士雖然是戰勝國,意圖恢複自己戰前的所有領土,但是在分配薩克森時,卻與其他列強發生分歧,幾乎與英、法、奧發生戰爭。主要原因在於普魯士雖然為戰勝拿破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之前由於被拿破侖戰敗過,起先曾經依附國拿破侖。而戰勝拿破侖的關鍵也是法軍在莫斯科的慘敗,所以,沙俄以戰勝拿破侖的首要功臣自居,而英法則是不希望在自己身畔出現一個強國,不約而同的打算削弱普魯士。後來達成了妥協。普魯士得到了三分之二的薩克森領土和萊茵河沿岸的土地,而將此前獲得的波蘭領土讓給俄羅斯,卻讓普魯士飽受屈辱。
痛定思痛,普魯士人意識到,先軍政治也不是萬能的。普魯士雖然軍事實力進入英法等強國的視野,但是由於容克地主階層對於國家的掌控,經濟活力匱乏,導致經濟實力有限,失去了最重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此時的普魯士,正在全世界尋求投資。但是英法等國都在全力整軍備戰,怎麼可能會給予普魯士所需要的大筆資金?至於歐陸另一強國沙俄,是比自己還窮的窮逼,就更指望不上了。更何況,落後的沙俄也需要外國的資金來促進自己經濟的發展,從這方麵講,兩國競爭關係大於合作關係。這也是雙方在一戰時期成為敵對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林東旭訪問普魯士,受到了這些天以來最熱烈的歡迎,不僅普魯士首相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侯爵親自在港口迎接,當晚還由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主持了歡迎宴會,規格之高,不亞於西方國家的國王前來訪問。
林東旭自然是對國王的殷切招待表達一番感激之意,當晚賓主盡歡。
第二天,奧古斯特首相前來拜訪林東旭等人,原意是來個談判,摸清對方的來意。然而,林東旭卻不按常理出牌,提出要參觀德國柏林洪堡大學。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前身是柏林大學。在經曆了拿破侖的入侵,暴露了普魯士的落後之後,威廉?馮?洪堡對普魯士的教育進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魯士引以為傲的義務教育製度,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並與1810年創辦了蜚聲中外的世界頂尖學府,德國精英大學洪堡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