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林東旭卻召開了安全會議,與一些關鍵人物探討對策。在座的都是新華夏位高權重的任務,隻有他們才能真正決定新華夏的一些關鍵政策。
首先是參議院議長張軼輝詢問,“現在,日本算是完成了國家統一,開始對外露出獠牙,對於日本此次出兵衝繩,東旭到底是怎麼打算的?”
總統林東旭苦笑,“我也仔細思考了好久,若依照參議員們或者民眾的意見,直接出兵教訓日本,得益最大卻不是我們。”
“總統說的是大明?”有人疑惑的說道。
林東旭點頭,“日本現在占領衝繩,隻是第一步,他們絕對不會滿足於暫時的利益。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多地狹,資源匱乏,根本沒有持續發展所需的資源。他們想要繼續發展,就隻能依靠侵略。那麼,他們的目標在哪裏呢?”
說著,林東旭來到了一幅超大的世界地圖前麵,“距離日本最近的,無非就是朝鮮、大明、呂宋。然而,大明太過龐大,不可能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所剩下的,無非就是朝鮮與呂宋。”
邊上有人困惑的說道,“呂宋是大明的殖民地,朝鮮則是大明最親密的藩屬國,無論侵犯哪一個,必然招致大明的報複,日本有這個膽量嗎?”
林東旭想到了父親林航留下的一些筆記,說道,“要是我們,也需不會冒著天大的風險去博取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但是對於一個一無所有的賭徒來說,還有什麼不敢賭的?更何況,曆史上殘忍而自私成性的倭寇不就是日本民族性的最好證明嗎?”這其實就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羽翼未豐就敢於以小博大與大清以及沙俄爭鬥的原因所在:失敗了,最多還是回到一窮二白的境地,勝利了,卻是鹹魚翻生,成為列強之一。
林東旭繼續說道,“就拿呂宋舉例。大明現在占領了整個北呂宋,並廣泛展開殖民,光是每年獲得的稻米與橡膠,總價值就不下一億華元,直接導致了我們對大明出口的稻米與橡膠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另外的朝鮮就更不用說了,與日本近在咫尺,人口多,資源也不少,正是一個最好的殖民地備選,日本如何能夠放棄?”說到這裏,想到父親的斷言,說道,“日本想要發展,勢必要拿著兩個地區開刀,所未知的,無非是先後順序罷了。”
“那總統的意思?”
“我們現在就出兵東亞,不錯,是能遏製日本的野心,可是,我們能獲得什麼?孤掌難鳴。我們的對手不止是一個小小的日本,最重要的對手,在大西洋,隻有大明同樣入場,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張軼輝點頭,“東旭的意思,我們暫時按兵不動,讓日本的野心充分爆發,試圖螞蟻吞象,最終拖大明下水。”
“不錯,日本此次出兵衝繩,想必也是派出使者到了大明,然而,大明並沒有什麼過激的行動,說明還沒警醒,所以,我們也不用表現過激。”
隨後,新華夏發表了一番措辭激烈的外交抗議書,要求日本退出衝繩,卻除了驅逐日本在新華夏的外交特使,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動,讓島津齊興放下心來,“新華夏也不過如此,也許,我們可以有進一步的行動了。”
新華夏自然不會隻盯住羽翼未豐卻野心勃勃的日本,大英帝國才是新華夏最終極的目標。論海軍實力,新華夏勝在艦船噸位更大,技術更先進,英國卻勝在艦船數量更多,戰爭的潛力也要超過新華夏,畢竟人口與經濟水平擺在那裏。
新華夏急於削弱大英帝國的實力。
南非,後世的人都知道,幾乎是黃金與鑽石的代名詞,其中黃金儲量占全球的60%,鑽石品質幾乎世界最佳,早期產量同樣是世界第一。
南非原本是祖魯族的居住地。不過,早在17世紀中期,“海上馬車夫”荷蘭憑借自己強大的海上優勢,占據了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也就是後世南非的開普。1652年,第一批荷蘭移民抵達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定居。隨後的一個多世紀裏,荷蘭人的後裔,布爾人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布爾”係荷蘭語,意為“農民”。
1795年和1806年,英國兩次占領好望角殖民地。1814年至1815年的維也納和會上,英國以600萬英鎊的價格從荷蘭手中購買了好望角地區,開始對開普展開殖民活動。
隨後,對英國統治不滿的布爾人開始集體離開開普殖民地,向北方內陸遷移。此時,南非還並沒有發現產量巨大的黃金與鑽石礦,英國人也隻是把開普當成是自己遠洋艦隊的一個重要補給點,對於內陸並不關注,因此讓布爾人得以有了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