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世界新秩序(終章)(2 / 2)

新華夏顯然對印度的內務十分感興趣,積極參與調停。

按照新華夏的建議,印度主要按照莫斯林與印度教人口分布,劃分為兩個王國,另外,印度教本身也是矛盾重重,又被大致分割成了五個區域,規定這五個王公雖然宣誓效忠印度皇帝巴哈杜爾,但是依然直接掌握自己的領地,皇帝也不能幹涉自己對領地的控製。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利,這五個王公還組成了印度王公會議,可以監督國王權利的行使。

於是,印度在1840年2月5日,宣布正式獨立,成為了一個鬆散的聯邦製國家。

這直接讓還在全力備戰的英國傻了眼。可以說,有新華夏與近在咫尺的大明的支持,英國想要再次殖民印度已經近乎不可能了。

最大的利益已經失去,還由極大的可能奪不回來,還由繼續作戰的需要嗎?另一方麵,在新華夏接受了軍事訓練的布爾人軍隊也在新華夏海軍的協助下,放回南非,對英國駐軍展開打擊,英國人也不得已開始收縮自己的兵力,在南非的統治也開始搖搖欲墜。

英國人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失去了全身的力氣。

法國其實也十分為難。西線的主戰場就發生在自己的境內,戰爭每持續一天,就相當於自己在放一天的血,連續八九年的放血,已經近乎休克了。

1840年5月,新華夏發出公報,希望為了世界的和平,雙方結束戰鬥。

騎虎難下的英法兩國。以及還在咬牙堅持的普魯士歡欣鼓舞,是該歇歇了。

6月,雙方正式展開談判。

作為戰場上還占據上風的東方戰線,新華夏要求英國放棄在印度與南非的殖民地;承認埃及獨立;承認新華夏對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法國割讓阿爾薩斯與洛林這兩個德語區給普魯士。

其實,這些要求並不過分,無非是對這些戰後成果的確認而已。

英國人其餘條件都認命了,反正有了新華夏的參與,英國再想要吞並這些地區,雖說不是不可能,但是代價實在昂貴,已經超過了所能獲得的收益,根本不值得。

隻是對於蘇伊士運河的歸屬十分不滿。一方麵,蘇伊士運河是自己開鑿的,請一方麵,蘇伊士運河處於歐洲習慣上認為的中東,距離自己的勢力範圍大西洋實在太近了,這樣一個戰略要地被新華夏占據,讓英國人如鯁在喉。

另一方麵,法國也不想割據這兩個德語區,因為它自認還有一定的反抗之力。

英國人悄悄的招商新華夏的代表,隻要新華夏答應與英國共同掌握蘇伊士運河,英國就能勸說法國放棄這兩個德語區,正式結束戰爭,

新華夏表麵上看,是此時狀況最好的國家,經濟持續走強,民眾生活幾乎沒有收到戰爭的影響。但是,這些都是軍事工業一家獨大引發的表麵繁榮,民宗對於戰爭的厭倦牆虛也在逐漸增加。

因此,新華夏還是同意了英國人的要求。

隨後,沒有了英國的支持,法國也隻能同意割讓阿爾薩斯與洛林。

隨後,新華夏假惺惺的表示,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希望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協調各國的矛盾,讓類似的世界大戰不要在發生了。

這個提議首先獲得了大明、普魯士、奧地利等東方戰線國家的同意,而英國為了不至於被國際戰線孤立,也不得不捏著鼻子對新華夏的提議表示讚同。

1841年3月,所謂的國際聯盟正是成立,根據新華夏提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構,安全理事會,有十個國家組成,新華夏、大明、普魯士、英吉利、法蘭西、奧地利、俄羅斯、美利堅、西班牙、巴西都是其中的成員。但是,隻有新華夏、大明、普魯士、英吉利、法蘭西擁有一票否自決權,這就是所謂的大國一致原則。

隨後,國際社會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期,似乎一片祥和。

然而,失利的一方在拚命的積攢實力,勝利的一方也在抓緊戒備,已然是暗流湧動。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