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世界新秩序(終章)(1 / 2)

一個狹窄的蘇伊士運河區,卻成了東西方對峙的最前沿。此時雙方都沒有一擊製勝的把握,為了增加勝算,雙方都在不停的給自己的軍事實力加碼。為此,海量的物資被投入到毫無意義的軍備競賽中。這樣的競賽已經持續了三年,現在已經是1840年,雙方都是精疲力竭,都迫切的想要結束眼前的狀態。

在西方世界,首先是英國不想繼續戰爭了,原因很簡單,被稱為“女王王冠上最璀璨的寶石”印度已經明顯的要脫離英國人的掌控了。

早在幾年前,隨著新華夏海軍在印度洋取得節節勝利,英國不得不全麵收縮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戰略。然而,英國人對於其餘地區可以不在意,對於印度卻是十分不舍。憑借世界第二多的人口,麵積巨大的領土,印度成了英國人眼中的香餑餑,其價值遠遠超過其他的英國殖民地。

新華夏在印度洋上的步步緊逼,讓英國人陷入兩難的境地。減少駐軍,無疑會降低對印度的控製力度。雖然表麵上看,英國人已經排擠了法國、葡萄牙等西方海軍強國,獨霸了印度,從地圖上看,整個印度都插上了大英帝國的米字旗。然而,實際上,英國人對印度的統治還是比較寬鬆的。英國人不喜歡太麻煩,強迫別人學語言、搞直接統治之類的,英國人不願意做,大多是讓被統治對象保持自治,不太願意耗費許多精力來加強控製,隻要你能夠願意與我總交易,讓我賺錢就行。

正因為如此,英國才能以較少的兵力控製沿海一些據點,就能間接的控製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原因。這樣的方式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殖民統治的代價很低,性價比很高;壞處就是控製力度不強,散居在內地的印度王公還有很強的軍事實力。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證明了這一點。

為了減少損失,英國盡量的削減了在印度的駐軍,改以土著的軍警為主要守備力量。

1838年夏天,一個傳言在土著軍隊裏流傳開來,那就是,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用豬油或牛脂做潤滑油塗在來福槍的子彈上。當時在裝子彈之前,士兵必須用牙齒咬破來福槍子彈的彈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顧忌用嘴接觸禁忌動物的脂肪,故拒絕使用這些子彈。東印度公司宣稱,這種說法是謠言,並且已經換了新的用臘作潤滑劑的子彈,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懷疑潤滑油不幹淨。

傳言越傳越烈,有一名英國籍軍官直接被殺死在軍營,據調查,是當地的土著士兵。英國人宣布取消這支軍隊,且對這些士兵進行調查,有幾名士兵甚至因為未能提供自己不在場的證據,直接被處以絞刑。

一石激起千層浪,殖民地的土著軍隊解救了倒黴的被囚禁的士兵,宣布起義。

由於殖民當局力量不足,根本無力阻止起義力量的壯大。這支起義軍終於進入了德裏,並擁戴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複位。

這時候,新華夏與大明不失時機的馬上宣布,承認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為印度合法的皇帝,並提供武器支援。

兩大強國迅速有力的支持,讓原本還猶豫不決的巴哈杜爾如同吃了定心丸,也開始宣揚自己印度皇帝的合法性,號召全印度人民一同起義,反抗英國的“暴政”。

隨後,印度各地掀起了反英大起義,短短半年時間,就使得英印殖民當局陷入癱瘓,最後隻能龜縮在加爾各答這個英國最早的印度殖民據點。

內有數量龐大的印度起義軍,外有新華夏與大明的艦隊虎視眈眈,當地僅有的千餘名英軍最後還是在1839年宣布投降。由此,印度終於可以驕傲的宣布,印度人民也站起來了。

隻是,新生的莫臥兒王朝有些先天不足,雖然名義上是全印度的皇帝,但是其實際控製區隻是得力為中心的印度北部地區,相當於後世印度麵積的三成左右,其餘大部分地區還是處在各地王公手裏。有些驕傲的巴哈杜爾武力討伐這些膽敢不服從自己的王工。然而巴哈嘟兒也有印度人的通病,顯然高看了自己,低估了敵人,宣稱十萬的大軍,麵對章西王公為首的僅僅三萬不到的反抗軍,竟然是慘敗而歸。治理的失敗直接導致新生的莫臥兒王朝搖搖欲墜,急需外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