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對危機評估和統計分析能力

在突發事件結束後,要做好加強評估和統計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的評估製度,研究製訂客觀、科學的評估方法。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調查處理的同時,要對事件的處置及相關防範工作做出評估,並對年度應急管理工作情況進行全麵評估。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應急管理統計分析工作,完善分類分級標準,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及時、全麵、準確地統計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發生起數、傷亡人數、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相關情況,並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係。突發公共事件的統計信息實行月度、季度和年度報告製度。要研究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統計係統快速應急機製,及時調查掌握突發公共事件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的影響並預測發展趨勢。

8.對各職能部門的應急協調能力

政府要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在黨委領導下,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責任製,並將落實情況納入幹部政績考核的內容,特別要抓好市(地)、縣(區)兩級領導幹部責任的落實。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理順關係,明確職責,搞好條塊之間的銜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部際聯席會議製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定期研究解決有關問題。各級領導幹部要不斷增強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線,加強組織指揮。要建立並落實責任追究製度,對有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行為的,要依照法律法規追究責任。同時要注重相關機構建設,使得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具備高度的組織能力和協調各部門的能力。

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的人員和力量來自各個方麵,包括解放軍、武警官兵、醫療救護、交通、通訊、消防、民政以及媒體、誌願者等等;這就要求政府在突發事件到來時,能及時迅速協調不同職能部門,統籌全局,優化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發揮整體優勢,保證救援的時效性,將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9.對社會力量的整合動員能力

要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全麵加強應急管理工作,需要緊緊依靠群眾,軍地結合,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積極參與。要切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動員群眾、宣傳教育、社會監督等方麵的作用,重視培育和發展社會應急管理中介組織。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提供資金、物資捐贈和技術支持。積極開展基層公共安全創建活動,樹立一批應急管理工作先進典型,表彰獎勵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心協力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局麵。

各級政府要培養公眾危機治理參與意識,提高社會整體應急能力。應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權益免遭災難侵害。在應急管理中,公民不是被動的管理對象,而是積極的管理主體。政府必須學會與公眾協商一致、共同應對危機的藝術,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去應對各種危機。麵對突發事件,政府要力求取得防災救援的最後勝利,就必須最廣泛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應急防禦體係決不僅僅是由政府部門組成的,它更應該是一個全民參與的,平戰結合的立體的網絡。建立全民參與機製,重視社區和其他民間組織合作共同抗禦災害,是提高社會整體應急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

10.對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能力

大力宣傳普及公共安全和應急防護知識。加強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會公眾維護公共安全意識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傳各類應急預案,全麵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和技能,逐步推廣應急識別係統。盡快把公共安全和應急防護知識納入學校教學內容,編製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和適應全日製各級各類教育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讀本,安排相應的課程或課時。要在各種招考和資格認證考試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內容。充分運用各種現代傳播手段,擴大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蓋麵。新聞媒體應無償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預防與處置、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並支持社會各界發揮應急管理科普宣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