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習態度和方法。如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此意為學習應該腳踏實地,不應有半點虛假,否則就算瞞盡天下人也瞞不了自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指出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說明了學思雙行的重要性。

四、個人修養。如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為知也。”這是指應多完善自己,如若不為人所知,就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

上述四點不過是《論語》之一斑,而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閃光點,感受到孔子仁與禮的主張。

《論語》作為中國的“聖經”,它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民族的生命中,熔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所以,閱讀《論語》,你會感到在你心中流過的是一條有著幾千年曆史的文化長河。

孔子一生以教育為己任,弟子三千,在他死後,弟子都服喪三年,子貢甚至結廬在孔子墓旁,陪了6年才離去。相信孔子一定有一種令人心折的氣度,才會使其弟子這樣敬愛他。然而,在後代許多有關孔子的介紹中,其形象變得十分呆板與無趣,以至現今,學生們隻要一聽到孔子,就覺得很無聊,認為他不過是考試要考的一個古人而已。然而,翻開《論語》,孔子的音容笑貌卻是呼之欲出。《論語》中浮現的孔子,以炯炯的目光洞徹了人生,領略了宇宙的至理,卻又是如此的寂寞,不被世人了解;他如此執著,為實現自己的主張和天下蒼生的利益而奔走不休,而他同時又是如此的豁達,不自怨自艾。讀完《論語》之後,你心目中的孔子的形象是什麼樣子呢?

《莊子》為莊子及其門人所作,是古代道家學派的重要經典,內容豐富,涉及了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等諸多方麵。老子和莊子同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一個是開派祖師,一個是後起之秀,則莊子的哲學無疑源於老子,但又有所發展。

《莊子》其文汪洋瓷肆,幽默形象,多采用寓言故事,思想奔放新奇,充滿機智和智慧。無論在哲學上和文學上都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而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