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精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閱讀指導

自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罷黜諸子百家,獨尊儒家學說”後,儒家思想成為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在今天已被公認為世

作者簡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中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與耶穌、釋迦牟尼並稱為“世界三聖”。

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是影響中國禮樂文化、政治文化、製度文化等最深遠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禮樂文化的重要根據、價值觀念的判斷標準、倫理道德的規範依據,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價值尺度。

《論語》一書則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華,公元前479年,他的弟子輯錄其言論而編成。《論語》可以說是我國散文最初的一種形態,全書以語錄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關於政治、文化、曆史、人生、哲學、宗教等問題的觀點,處處體現了孔子通徹人生的大智慧,其思想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治國之道。如《論語·學而》中:“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就是說為政者應敬業而守信,節約用度而愛護人民,在農閑時合理使用人力,不耽誤農時。又如:“道之以政,齊

推薦讀本:《論語譯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7月

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指如果用法律去強製百姓,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們犯罪,但是治標不治本,遠不如使百姓具有羞恥之心,從而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孔子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因此他主張“為政以德”。

二、文化教育。孔子在《論語》中提綱挈領地指出文化的重要作用:“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此語意為如果一個沒有文化基礎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就算它曾一度興盛,滅亡後也沒有根基可供它再度崛

起,反不如雖暫時無國而文化永存的民族,還有機會可東山再起。孔子的“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觀點點出了教育應注意普及,為師者自應充實自己並用愛心去孜孜不倦地教導學生。此外,孔子還非常重視文學的政治和教化作用。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可算是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了,它對後代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和文學批評都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