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詩人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壽,又名奎綬,自號啟孟、啟明、知堂等,生於浙江紹興。魯迅(周樹人)的二弟。1903年進入江南水師學堂學習後,改名為周作人。後曾官費留學日本。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他曾發表《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提倡以“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人的文學”,提倡“記載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的“平民文學”,反對“違反人性”的“非人的文學”,也明確提出“思想革命”是“文學革命”中最重要的一步;他也創作散文、譯介外國文學作品,並進行新詩的創作,《小河》就是新詩的代表作品。
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使其成了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談到周作人,不得不談一下他在散文方麵的成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周作人的散文非常有影響,他最早從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敘事抒情散文,對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他善於從外國或中國的既有作品中汲取營養,形成了獨特的“平和衝淡”的藝術風格。在他的影響下,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以“衝淡”“青澀”為主要特色的散文創作流派——一個被文學史家認為是“很有權威的流派”。
《小河》是周作人詩歌的代表作,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這首詩被胡適稱之為“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詩人廢名認為《小河》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在1919年前後所帶來的新鮮感,“其所表現的東西,完全在舊詩範圍以外了”。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係》的詩歌卷導言中,對廢名的上述評價表示認可。
二、小河,命運的象征
《小河》,作於1919年1月,是周作人繼《兩個掃雪的人》之後寫的第二首新詩,但發表在前,且被《新青年》列為頭題。
這首在新詩最初興起便出現的詩作,與魯迅的《夢》《桃花》等作品一樣,富含獨特的意蘊,采用了含蓄、象征的表現手法。這首帶有寓言意味的新詩,在當時詩壇引起了轟動。這對於理論上缺乏係統性、實績上缺乏代表性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詩壇而言,猶如春風般,帶來了新的消息。
能夠創作出這樣的優秀作品,和周作人的詩歌理論認識分不開。
周作人在詩歌理論上展開探索,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係。他注重繼承中國古代詩歌優秀傳統,並善於借鑒外國詩歌的表現技巧,在新詩的理論上體現了那個時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趨向。這種探索的結果,是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達到了當時新詩歌創作的一個高度。無怪乎在那個時代雖然也有其他新詩的作品,而《小河》卻被認為是“第一首傑作”。
《小河》講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一條穩穩地向前流動的小河被一個農夫築了堤堰後給截住了。這首詩中出現的形象還有“稻”“桑樹”及“蛤蟆”等,它們都富有豐富的表情活動,有的還有言語。小河被截斷後,它們表達了對受阻遏的小河的同情之心,也表達了對自己狀況的擔憂之感。
這個寓言用了象征手法,利用被賦予了生命和智慧的物體,傳達了某種倫理和政治的信息。“五四”時期,社會處於新舊交替階段,舊體製對人性壓抑,長期以來沒有疏導,人的個性受到束縛,自由空間基本不存在。小河穩穩向前流動,卻被人給築堰封堵了,象征了人性的自由受到了限製。小草、樹木的言語及歎氣的蛤蟆的情態,反映了束縛之下可能產生的反應,這種影響是惡劣的、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的。
《小河》是“普通人”的象征,它那被禁錮的命運,正是生活中普通人悲慘命運的寫照。詩作中,詩人用物來比喻人,對現實世界裏扼殺人性的重重“堤堰”進行了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