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烈火中的鳳凰(1 / 3)

一、走近詩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五四”運動爆發後,郭沫若投身於新文化運動,發表了第一本詩集《女神》。《女神》是“五四”時代一部雄偉壯麗的交響樂,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女神》也是“五四”運動以後影響最大的一部詩集,更是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這一詩集在文學史上有著突出的貢獻,詩人大膽地探索自由詩體,努力開創新文學詩壇浪漫主義的創作源頭,唱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時代強音,開辟了新文學的途徑。詩歌創作是郭沫若文學活動的起點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郭沫若詩歌創作與中國現當代詩歌發展的同步性和他對中國新詩發展的巨大貢獻,使郭沫若的詩歌創作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在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是郭沫若詩歌創作的爆發期。《天狗》《鳳凰涅槃》等不朽的名篇,也正是在郭沫若這“最可紀念的一段時期”“爆發”出來的。

《天狗》創作於1920年2月初,發表於1920年2月7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收入《女神》。《天狗》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詩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鑄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極寫自我力量的擴張和自我精神的解放。每行詩均以“我”為主語起筆,又多以帶有肯定語氣的判斷詞“是”強化比喻,直抒胸臆,以造成火山般噴發式的奔突、洶湧澎湃的激情,充分表現出“五四”時代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追求個性解放和自我新生的社會精神。

郭沫若被稱為新中國的預言詩人,在詩作《鳳凰涅槃》裏,那烈火中獲得再生的鳳凰,曾被看作新中國的形象。《女神》的時代精神首先體現為強烈的愛國精神,其代表作《鳳凰涅槃》,比較集中而鮮明地體現了這種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

《鳳凰涅槃》寫於1920年1月20日,發表於同年2月3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收入《女神》。《鳳凰涅槃》有許多不同的版本,主要流行的有兩個,一是《學燈》上的初版本,一是收入《女神》後,於1928年的修改版。

《鳳凰涅槃》為6章,即《序曲》《鳳歌》《凰歌》《鳳凰同歌》《群鳥歌》《鳳凰更生歌》。可分成三個段落:一是《序曲》,寫鳳凰采集香木、準備自焚的情景。二是《鳳歌》《凰歌》《鳳凰同歌》《群鳥歌》,寫鳳凰自焚前的歌唱,傾訴了長期鬱積在胸中的辛酸、羞辱和憤懣,表達了與舊世界同歸於盡的決心。同時,還通過一群凡鳥的醜惡、滑稽的表演,來反襯出鳳凰高尚的靈魂。三是《鳳凰更生歌》,表現了新生命的誕生,也象征著祖國的新生。《鳳凰更生歌》分為“雞鳴”和“鳳凰和鳴”兩個部分。

二、追尋自由的足跡

(一)《天狗》——掙開枷鎖的夢

溫儒敏先生說:“作為當代的讀者讀《女神》,如果不是滿足於了解一些文學史上通常的定論,諸如思想、詩體之類,而要真正領會其作為經典的含義,讀懂其時代審美特征,就不能不充分考慮與《女神》同一時代的讀者接受狀況。因此,讀《女神》,特別是其中那些最具有‘五四’特點的代表作,最好采用三步的閱讀法,即:第一步直觀感受,第二步設身處地,第三步名理分析。”

溫儒敏先生強調了設身處地的閱讀的重要性,針對《女神》,要求閱讀者盡量設身處地地“反顧曆史現場,消除曆史距離帶來的隔膜”,否則“就難於領略其特有的藝術價值,也難於解析那些文學史經典成功的原因”。而對於時代色彩非常強烈的作品《女神》,更有必要如此了。因此,偏重“直觀感受”或“名理分析”都不是最好的辦法。采用三步閱讀結合起來的辦法更適合讀者去理解原作。

在狂飆突進、衝決一切封建藩籬、高揚個性解放思想大旗的“五四”時代,《天狗》可謂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出這個時代精神的獨具特色的典範作品。

這首詩以奇異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個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個性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恢宏的氣魄和極度的誇張,突現了“天狗”氣吞日月、雄視宇宙、頂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噴發出“五四”時代文學獨具的澎湃激情和破舊迎新的主題。

《天狗》在藝術上,具有想象新奇、氣勢磅礴、旋律激越、聲調高亢、語言峻峭等特點,這些特點又都統一在詩歌奇峭雄勁、富有力度的風格上。就詩的構思方式看,詩人借“天狗”來表現自我,以“天狗”吞食日月展開神奇的聯想,通過對“天狗”的氣魄和和力量的極度誇張,在象征性的詩歌意象中,塑造了一個大膽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體——“我”(即“天狗”)的形象。“我”橫空出世,“我”雄居宇宙,“我”主宰一切,“我”與宇宙本體合而為一,“我”在自噬其身中獲得新生。詩人緊緊抓住“我”的“動”的精神,表現出掃蕩一切,摧毀一切的神奇的自我力量,唱出對具有無窮潛能的自我力量的讚歌。這種雄渾的意象,高昂的格調,奇峭的筆法,唯有在想象力極度豐富的浪漫主義大師郭沫若的筆下,才顯得那樣生動、傳神,富有感染力。詩體形式上,全詩通體以“我”字領句,從頭至尾,構成連珠式排比,層層推進,步步強化,有效地加強了語言氣勢,渲染了抒情氛圍。加之詩句簡短、節奏急促、韻律鏗鏘,誦讀之時,狀如狂暴的急雨,奔騰的海潮,具有一種奪人心魄的雄壯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