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雨巷:尋找夢開始的地方(2 / 3)

這裏的“夜行人”的形象和《夜行者》裏的形象是暗合的,寂寞的情緒,孤獨的味道,影子似乎是疊加的。《夜行者》中的句子,如,“夜的最熟稔的朋友,他知道它的一切瑣碎,那麼熟稔,在它的熏陶中,他染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氣。”一個人習慣於黑夜,以夜為朋友,如此“熟稔”提示我們,孤獨是夜行者一貫的特點,這一特點已經很久很久了。這與《單戀者》說“我是一個寂寞的夜行人”不是一致的嗎?

在戴望舒的不少詩歌中,滲透著古典詩歌中遊子的情懷,惦記自己的精神家園,希望回到那夢中的理想國,那時刻縈繞於心的土地。“戴著黑色的氈帽,邁著夜一樣靜的步子”(戴望舒《夜行者》),疲倦也罷,然而不敢停留追尋的腳步。在戴望舒的詩歌中,透露出了作為漂泊者的孤寂與困倦,渴望心靈與身體獲得永久甚或是片刻的休憩,探尋夢想的港灣:“我啊,我是一個懷鄉病者/對於天的,對於那如此青的天的,/那裏,我是可以安憩地睡眠,/沒有半邊頭風,沒有不眠之夜/沒有心的一切的煩惱。”(戴望舒《對於天的懷鄉病》)

《夜行者》似乎是一幅畫,畫麵上表現的主色調是黑色,流動其間的一種情緒,被孤獨籠罩的氛圍充盈著,讓人頓覺其寒冷。

這首詩歌的魅力,還表現在藝術的創造性上,表明詩人已經擺脫了現代詩歌早期的象征派的生澀與艱奧,而是帶著現代派的自由詩風,逍遙而來。其語言平易,節律優美,滲透的是人生普遍的情緒感受,將時代的東西隱沒了。這也是詩歌穿透時空所具有的力量。當我們單獨將之拿出來,不考慮背景去閱讀,仍然能把握其流淌著的詩意和裹挾著的美的元素。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與人無隔閡,並被普遍地欣賞。花開了,我們聆聽到美麗的聲音;月亮升起,我們觀賞到清冷的耀眼。《夜行者》以脫凡的姿態,走入讀者的視野,毫無距離。

三、精彩賞析

(一)《雨巷》精彩賞析

1.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2.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裏,抒發了作者濃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緒。打開詩篇,我們首先看到詩人給人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鬱而孤寂的環境中,他心裏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有著“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淒清”和“惆悵”。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這是一個富於濃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出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隻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雨巷》在藝術上有創新,是現代詩歌中語言運用白話文比較成熟的作品之一。需要說明的是,這首詩歌借鑒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傾向明顯。古代文人寫詩詞,以“丁香”一詞入句者有一些,比較著名的是兩位李姓詩人,唐朝李商隱《代贈》有句子雲:“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南唐中主李璟(李煜的父親)所寫《攤破浣溪沙》有句子雲:“春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很顯然戴望舒吸收了古典文學的營養,以自己的文學才華,書就了曠世名篇,能夠被冠以“雨巷詩人”的稱號,是與其創造分不開的!

(二)《尋夢者》精彩賞析

1.

夢會開出花來的,

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

2.

它有天上的雲雨聲,

它有海上的風濤聲,

它會使你的心沉醉。

這首詩歌將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抒寫到了極致。“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開出花來”,已經寫出夢的美麗了,緊接著相似的一句中添加了“嬌妍”一詞,就更顯出夢的絢麗,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充滿向往之情了。

當我們用一生去追尋、守候一個夢時,夢啊,它又帶給我們多少的欣慰和滿足。如果在我們衰老時,如果有一個“開了花的夢”,有一個“開出嬌妍的花的夢”,那麼我們的人生已是最幸福的、最無憾的了。

“它有天上的雲雨聲”,“雲雨聲”一詞寫出了夢的縹緲、多彩。“放在你的懷裏,放在你的枕邊”,“放”是有聲音的,是輕輕的、柔柔的,好像生怕弄破了、弄疼了夢。細細推敲一個一個美詞,深厚的意味就濃濃地湧上來了——夢想是什麼?夢想是人心底最深處的一種渴望,它與生俱來,永不熄滅。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它是方向,是一支火炬,指引著人前進。努力追尋它,追尋的過程也是一種幸福。就像看到自己心愛的人在前方,追到他之前,必定有劇烈的心跳,這種甜蜜的感覺,一生難忘。追到夢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是一個幸運者,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心靈中留下永久的傷痛;他又是一個努力者,在努力耕耘的時候,充實的生活使他的心靈充滿歡悅,整個人產生了一種美感。而能寫出《尋夢者》這樣詩歌的詩人,是能深深體會到夢的魅力的。對於他來說,捕捉、感受到人類心靈最深處的閃光點,又何嚐不是一種幸福?

(三)《樂園鳥》精彩賞析

1.

飛著,飛著,春,夏,秋,冬,

晝,夜,沒有休止

華羽的樂園鳥,

這是幸福的雲遊呢,

還是永恒的苦役?

2.

從亞當、夏娃被逐後,

那天上的花園已荒蕪到怎樣了?

雖然那理想並不明朗,雖然追求的過程中不停地有懷疑,有疲憊,但就像那隻“春,夏,秋,冬,/晝,夜,沒有休止”地飛著的“樂園鳥”一樣,不曾徹底放棄過希望。它體現出人們的幻滅和幻滅中仍葆有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這是幸福的雲遊呢,/還是永恒的苦役?”詩人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而就在這不能確信的理想的追逐中,“在茫茫的青空中,/也覺得你的路途寂寞嗎?”由於對時代大潮的脫離,現代個體在這孤獨而漫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的路途中,不禁感受到了心靈的孤寂無依;假使理想就是那真的“樂園”,那麼,“自從亞當、夏娃被逐後,那天上的花園已荒蕪到怎樣了?”個體的理想是否真的有那麼美好?是否真的是那理想的彼岸?在反複的呼喚中,抒情主人公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情感一層層深入,思索一層層強化,將詩人一方麵執於理想的求索,另一方麵又不時陷入彷徨悲觀的矛盾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我的記憶》精彩賞析

我的記憶是忠實於我的,

忠實甚於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著的煙卷上,

它生存在繪著百合花的筆杆上,

它生存在破舊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頹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詩稿上,

在壓幹的花片上,

在淒暗的燈上,

在平靜的水上,

在一切有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上,

它在到處生存著,

像我在這世界一樣。

它是膽小的,

它怕著人們的喧囂,

但在寂寥時,

它便對我來作密切的拜訪。

它的聲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話卻很長,

很長,很長,很瑣碎,

而且永遠不肯休;

它的話是古舊的,

老講著同樣的故事,

它的音調是和諧的,

老唱著同樣的曲子,

有時它還模仿著愛嬌的少女的聲音,

它的聲音是沒有氣力的,

而且還挾著眼淚,

夾著太息。

“我的記憶是忠實於我的,忠實甚於我最好的友人。”這正是現代派詩人悲涼孤獨的人生感慨。當記憶這虛幻的東西居然被列為比最好的朋友還忠實的對象時,詩人的孤獨真是無以複加的了。卞之琳的“人在你夢裏,你在人夢裏”(《舊元夜遐思》)與此相似,同樣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詩人對人生冷漠感悟良多,孤獨情緒縈繞心頭,不能散去。

接下來,詩人用排比的方式,表達了記憶的幾乎無處不在的狀況。“它生存在燃著的煙卷上,它生存在繪著百合花的筆杆上,它生存在破舊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頹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詩稿上,在壓幹的花片上,在淒暗的燈上……”娓娓道來,輕鬆的節奏,有種流動而自然的美。如果仔細看一下這些物什,可以看出有的是男子用的,有的是女子用的,有的還可看到職業,有的可以看到時間,總之,這些地方或時間,都是記憶所在。詩人這樣道來,沒有點明專屬於自己的記憶,因此留下了很大的空間,由有共鳴經驗的讀者去填補空白。通過這樣的方式,拓展了讀者的想象力,使詩歌更具有厚度,空白之處,可填寫的內容要多很多了。

那麼記憶都是什麼樣的呢?顯然,“燃著的煙卷”“喝了一半的酒瓶”“撕碎的詩稿”“淒暗的燈”的記憶不是歡快的。這裏倒是要注意一下“繪著百合的筆杆”,這一意象是美麗的,所以,攜帶的記憶信息應該是幸福的,明朗的,歡快的。

記憶可以成為自己的密友,挖掘以往的經驗,是幸福的,也是孤獨的,因為這個是個人體驗。

整首詩歌的第一節表明了記憶的存在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第二節換了角度來寫記憶。詩歌開始關注記憶的情態:“它是膽小的,它怕著人們的喧囂,但在寂寥時,它便對我來作密切的拜訪。它的聲音是低微的,但它的話卻很長,很長,很長,很瑣碎,而且永遠不肯休……”當外界喧囂的時候,節奏忙的工作或生活會讓詩人無法停下來。記憶的出現適合於在“寂寥時”,這個時候密訪詩人,正表明詩人處於孤獨寂寞的狀態。“它的話卻很長”“而且永遠不肯休”,表明我沉迷於寂寞而似躲入避風的港灣一樣,於是不願意馬上出去,寧願多停留片刻。

“它的話是古舊的,老講著同樣的故事,它的音調是和諧的,老唱著同樣的曲子,有時它還模仿著愛嬌的少女的聲音,它的聲音是沒有氣力的,而且還挾著眼淚,夾著太息。”記憶的碎片以自己的方式出現在詩人的腦海裏,有美好的讓人遐想的過去的影子,也有讓人“太息”的艱苦經曆的那一刻,以這樣的方式豐富著詩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