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山中那一棵樹(1 / 2)

一、走近詩人辛笛

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門第,祖籍江蘇淮安。16歲時,辛笛寫出了平生第一首白話小詩《蛙聲》,發表在《大公報》副刊(當時叫《小公園》)。1931年進入清華大學外文係學習,1935年畢業。在北京大學教授朱光潛先生的薦引下,1936年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進修。是九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辛笛的作品主要有詩集《珠貝集》《手掌集》《辛笛詩稿》等。1946年—1948年是辛笛文學活動和詩歌創作頗為活躍的幾年,其代表作《山中所見——一棵樹》正是在這一期間創作的。

《山中所見——一棵樹》是首詠物詩,在美的塑造中,表達了自己對人生、藝術品格的追求,與其他詠物詩相比,增加了象征的內涵。

二、一棵有生命的樹

辛笛認為:“詩歌的源泉既是來自生活,就必然和社會、時代密切相關聯。但詩終究必須是詩,而不是爭論,一定要有豐富的想象,有思想的深度,謀求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同時以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給想象留下空間的容量,這才能增強詩歌的魅力”。

辛笛在詩歌創作中也是這樣自覺地做的,他不僅善於把握意境,還善於捕捉適合的意象入詩,從而達到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山中所見——一棵樹》就是在這樣的指引下創造出的果實。山中的樹,這一意象遠比溫床上的花兒堅強,而且由於其不得不麵對風吹雨打,忍受的東西更多,但是,歲月每一個輪回,山中的樹便也僅僅是一個輪回而已,從而將泰然的心情流露了出來。必須強調的是,山中所見的樹並非自然物,而是被社會化了的景物。

這棵樹具有的象征意義超越了自然物本身。其“獨立”,但“不孤單”,帶有了人格精神,闡釋了對人的存在意義的思索。

茅盾寫於新中國成立前的著名散文《白楊禮讚》似乎與此詩有異曲同工之效,走的都是以物喻人的路子。但詩歌更具張力,在詩行之間突出了個體生命之偉大,而白楊則突出的是群體形象,質樸、堅強、積極向上。

中國傳統詩歌中有以物喻人的特點。詩人筆下的物已經非生活中簡單的物象,而是寄寓了詩人理想的帶有人的品質特點的物。如蓮花、駿馬、黃牛等等,或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或體現奔馳疆場、奮勇向前的精神,或表達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操守。經過對物象的抽象,形成文化積澱,提到此便想到彼,通過聯想產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從而完成比喻意義或象征意義的信息溝通,在讀者和詩人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不需太多解釋,因為“特征”就在那裏,非常明顯。在《山中所見——一棵樹》中,詩人巧妙地把這棵樹放在一個獨特的地段,“承受各方的風向”,然而,它卻由於受月光的點染,美麗地屹立在那裏,能夠在風霜雨露的滋潤下,成就默默無言的品性,淡然於物外,更顯現出一種獨立、頑強的人格力量。這種將人文精神化於自然景觀的做法,詩人信手拈來,既是在傳遞對物的讚美,又是在表達對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