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秋天田裏的稻束(2 / 2)

暮色裏,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裏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曆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

黃昏,樹巔上有滿月,暮色來臨,遠山矗立。在這樣靜穆的景象裏,從事勞作的母親,多少年都是如此了。然而,歲月無情,不曾一刻為誰走快一步,也不曾有一刻為誰而走慢一步,於是,那曾經美麗的容顏,皺紋爬了上來,不知不覺。自然景物可以重複,但人的年華卻不可以重複,同樣的景象下,可以想見,會勾起收獲的母親多少回憶啊?曾經青春的笑,曾經幸福的耕耘,曾經快樂的歌唱……然而,這一切如流水而遠去了。也正是由此,激發了詩人發自內心的讚美:“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裏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曆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表麵是在讚美稻束,實則在讚美收獲稻束的人。通過對比的手法,強調了人的意義。

那曾經的艱辛、屈辱、淚水肯定有過,但此刻,你們付出那麼多,已經讓人們懂得了什麼是偉大!

詩歌從金黃的稻束開始,又由稻束伸成遠遠的一片,在秋天的田裏低首沉思作結,意境展開了,由於中間穿插了母親、滿月、樹巔等意象而更為豐富。

四、點睛之論

“她仿佛是朵開放在暴風雨前曆史性的寧靜裏的時間之花”,用她那特有的美麗的哲人的感喟“歌頌著至高的理性”。

——唐湜:《鄭敏的靜夜裏的祈禱》

鄭敏的《金黃的稻束》,酷似米勒的畫,但它是一幅立體的畫,一幅思考的畫。

——張同道:《中國現代詩與西南聯大詩人群》

靜默是作者的創作姿態,也是讀者的閱讀境界,更是作品內在的審美品格。在鄭敏的體驗藝術中,靜默的風格首先表現於蘊含著宇宙和自然本質的體驗對象——無名的人、物與山水;其次表現於體驗的過程和狀態;還表現於詩人雕塑式的凝定意象的藝術手段。

——張玉玲:《論鄭敏1940年代詩歌的美學特色》

充分發揮形象的力量,將抽象的觀念、深厚的情感寓於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思想知覺化”,這是九葉詩人們從西方後期象征派和現代派詩人如裏爾克、艾略特、奧登那兒學來的表現手法。《金黃的稻束》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詩人一下子連用五個意象,借助象征和聯想,將知性與感性糅合為一體,在連綿不斷的新穎別致的局部意象轉換中,含蓄地表達出對豐產、收獲、土地、母親等極平凡又極偉大的事物的充溢著哲思的讚美。

——顧穎:《麵向大地的沉思——〈金黃的稻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