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詩人鄭敏
鄭敏,生於1920年,福建閩侯人。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係。曾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北京師範大學外語係工作至今。
鄭敏是“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的女詩人。
王光明在文章中曾分析鄭敏詩歌的特色:在於她的感覺與詩思較少直接具體的痛苦記憶的拘限,而是有對存在與生命之謎的展望。這當然也與個人氣質有關,她是一個“在‘寂寞’的咬齧裏/尋得‘生命’最嚴肅的意義”的詩人。
《金黃的稻束》是其代表作。
《金黃的稻束》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含蓄地對“收獲”“母親”“土地”等進行了讚美。“稻束”這一意象包含了詩人對生存的根基性問題的思考。詩歌中如繪畫般創造的母親形象,具有豐富而深遠的內涵。
在這首詩中,詩人反複運用“靜默”,強調了母親對處境的適應,也表現出其對女性命運的關注。
二、一幅收獲的畫卷
著名詩評家、也是“九葉”重要詩人之一的袁可嘉先生說,“雕塑”是理解鄭敏詩作的一把鑰匙。
我們閱讀這首詩的時候,也可以通過這一思路去理解。在米勒的著名油畫《拾穗者》中,有三個俯身在田地上拾取稻穗的形象,多少年來,正如雕塑般,烙印在瀏覽過那幅作品的人們的心上。與《拾穗者》很相似的地方,就是鄭敏成功地以另一種藝術表達了相似的主題,但鄭敏的詩歌更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在鄭敏的筆下,“金色的稻束”包含了收獲的內涵,那是對人們辛苦的回饋,也代表了為了收獲而付出的辛苦、汗水甚至還有對青春年華的讚歎。
在詩歌中,先出現了一個廣袤的背景,秋天,黃昏,疲倦的母親正靜默地在收獲,似乎是一刹那的景致,但又仿佛是曆史的永恒的定格。重複的“靜默,靜默”不也是曆史在不斷地重複著嗎?勞動者不也是在重複著嗎?對這種收獲的重複,對失去了美好青春時光的母親的讚歎,成為導引詩人讚美偉大的精神力量。“曆史也不過是腳下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一下將這一形象提高到思想的高度,超越了空間、時間,具有更深的內涵。曆史不偉大,隻有創造曆史的人才是偉大的!
詩歌要集中讚美的,是忘卻疲倦的母親。閱讀時可以理解為具體的一個母親,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民族。
土地、母親平凡而又偉大,他們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是生生不息的象征。詩人通過對苦難的中國大地的思索,譜寫了一曲偉大的讚歌。
除了抒情外,《金黃的稻束》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思考。
三、精彩賞析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裏,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的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