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書裏,哲學並不是華而不實、高居廟堂之上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資格且有必要了解哲學、掌握哲學,並將頭腦中的哲學融入到現實當中。從發明家的發明創造到文明的嬗變,從對自我存在的迷惑到世界是否歸於幻滅,哲學探討了科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對我究竟是誰的追根溯源?善惡美醜孰是孰非?是否存在掌握生靈生死命運的上帝?公式和數據在這些問題在這些問題麵前顯得荒唐可笑,微不足道;再傑出的物理學家也會力不從心,無從下手。唯一的工具是哲學。當問題在冥思苦想後迎刃而解,當疑惑在凝眉沉思後渙然冰釋,和蘇菲一同思考的讀者,一定會露出欣慰的微笑。
談及命運,渺小的存在感會使我們頓感恐懼,飄渺的未來會讓人不寒而栗。我們難免產生這樣的疑惑:我們是否曾經存在?諸如此類發自心靈深處的體驗在閱讀的過程中層出不窮,閱讀時的震撼難以言表。更重要的是,在產生疑問之後,蘇菲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答案——要解決疑惑就隻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
單純追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隻能獲取知識,而獲得智慧的方式則是學習哲學與思考。隻有哲學才能將讓真理與正義播撒人間,隻有哲學能使人類免於成為一具僅僅掌握技術的行屍走肉,隻有哲學才能引導人們通往幸福完滿的未來。在物質生活奢華而精神土壤日漸貧瘠的今日,這樣的書籍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蘇菲的世界》讓學習哲學成為了一中樂趣,這是此書最成功的的地方。這本書無疑是劃過思想夜幕中一顆光芒正勁的慧星,照耀著你我在內的無數世人。
······
巴納從前喜歡一個人思考,尤其是在他沒錢度日的時候,因為思考既不費錢,也不消耗體力,他可以坐在小板凳上,一個人思考半天。除了自己喜歡的美學問題,巴納還喜歡思考宇宙人生的哲理。
他將筆記本再往前翻一頁,隻見上麵寫著:
讀《蘇菲的世界》關於佛洛依德的一章,複感慨於人生追求本性與壓製欲望間矛盾的可悲。現實毋疑是悲劇,藝術家可以發現悲劇中的溫情元素。在悲劇中我新近學會了順水推舟,應和著講話,真話不一定要說出來。
在諸多情況下,說出真話對講話的人和聽者都沒有好處。另外,書中烏龜嫉妒蜈蚣的寓言更讓我確信,從事藝術來不得半分矯揉造作,隻有喜愛的才可能發展成為藝術範疇。佛洛依德和司馬子長一樣偉大,非但振興了自己所在的心理學界,更助推了我喜歡的超現實主義與意識流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對此我對他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深沉的緬懷。
我思考為什麼人而活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以此來改變目標,調整生活方式。
七月十六日夜裏,下了兩場暴雨,間隔一小時。每一場都酣暢淋漓,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氣溫立刻降了下去,涼爽舒適。雨聲潺潺,外麵的霓虹燈火在路麵的積水中倒映出更加朦朧柔媚的光影,外頭包裹著龐大的黑暗夜幕,仿佛是無垠宇宙中一團熾亮的恒星。
······
巴納想不起來當時為什麼要寫這些天馬行空的話,或許當時自己餓得發昏了。
他合上日記本,看著窗外已經凝重的夜色,幻想著自己是一隻小巧的麻雀,從窗口直衝雲霄,越過高高的鐵絲網,飛向外麵廣袤的世界,沒有任何人能抓得住他。
可現實是殘酷的,他隻是一隻籠中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