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音樂藝術(1)(1 / 3)

第一節 音樂:青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1.音樂: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運動形態,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或表現某種情緒的藝術形式。其基本材料是音響,具有非語義性和非概念性,在藝術中最為抽象,最具情感力量,能夠給欣賞者以巨大的想像空間。音樂需通過表演、演奏(或中間傳媒)才能為欣賞者所接受,並給人以美感和心靈的陶冶、精神的感染。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旋律、節奏和聲音,另外還包括速度、力度、複調、曲式、配器等重要手段。按照不同的標準,音樂有不同的種類劃分:根據人聲和樂器的表演不同,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別;根據音樂體裁、表演形式、時代風格、民族地域等,分為奏鳴曲、協奏曲、合唱、獨奏、古典音樂、爵士音樂、西方音樂、東方音樂等多種類別。音樂還常常與其他藝術門類(如戲劇、舞蹈、電影等)相結合,構成綜合藝術。

2.音樂美:藝術與美的統一

欣賞音樂是一種美的享受,經常聆聽音樂,能使我們受到美的熏陶。

所謂美,是含有“善”(目的性)和“真”(規律性)的人的自由的肯定形式,美感是由這種自由的感性直觀引起的特殊的精神愉快。音樂的美既相通於其他藝術的美,有共性,又由於音樂的感性材料——聲音的特殊性,而有自己的個性。

一切藝術都要求文與質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但音樂美更關注其形式方麵的表現。音樂美的狹義的內涵就是指它的形式美,構成形式的要素也因而成為作品整體美的重要層次。

旋律美是最重要的音樂美的要素,是各民族音樂最重要的遺產,對許多人而言,欣賞音樂幾乎就是欣賞美的旋律。旋律即相繼發聲的一條音高線,也叫做曲調,它由樂音和節奏以及抑揚頓挫的韻律構成。旋律線條的起伏有著重要的表情意義,一般可分為水平式、上升式、下降式、波浪式等。水平式旋律線情緒平穩、舒緩;上升式旋律線有緊張度增長、情緒高漲的意味;而下降式旋律線則與鬆弛、緩和、低落、悲傷的情緒有關,等等。

節奏涉及與“時間”有關的所有因素,是指音在強弱和長短兩方麵千變萬化的組織形態。談節奏離不開節拍,節拍指時值均等的若幹單位拍在強弱方麵有規律地反複交替。在音樂美學中,把規則交替的節拍稱為“韻文式節奏”,把自由散板稱為“散文式節奏”。音樂中,節奏是“骨架”,有著重要的表現功能。

節奏還是可以從音樂中獨立出來的要素,對人的生理反應具有很強的激發力。而節拍本身就具有表現力,如二拍子強弱對比分明,宜於表現剛勁有力或歡樂活潑的情緒;三拍子有動蕩搖曳的特點,常用於舞曲和表達不平靜的心情。節奏也是一種組織性力量,它的反複有整齊的美感,它的變化又呈現出多樣統一的風格,節奏的誇張可以有喜劇美的意味。

和聲是多聲部音樂的音高組織形態。和聲的產生與聲音的自然本性有關,如大三和弦就是由泛音列中最初幾個音構成的。和聲具有重要的表現意義,它的協和程度可以造成人們心理上緊張或鬆弛的感覺;和聲具有表情功能,有的和聲明亮,有的暗淡,有的尖銳,有的柔和;和聲還有組織功能,在古典音樂中,它的聯接、進行、解決,常常暗示著音樂的發展邏輯、段落劃分等等,可以說,和聲的美,不僅來自它豐富的音響,還來自它特有的性能,即表情功能和結構功能。

音色是聲波的音調所產生的聽覺品質,與泛音有關,對人的心理影響顯著。

音色是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在我們欣賞世界各民族音樂時,會有強烈的感受。

這裏不僅有迥異的旋律、獨特的節奏,而且有音響的百花紛呈。音色感是造成民族音樂文化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人的音色感一方麵受先天生理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麵又受後天文化心理的無形製約,尤其是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可以使人們對音色形成千差萬別的“主觀評價”。音樂心理學認為,音色之所以有表情功能,在於它能激發聽眾的聯想。如號角音色令人想到戰爭和狩獵,弦樂音色有柔美溫馨的意味,童聲音色如天使般純潔,大管低音似老人的蒼桑……音樂家常常把樂隊當作“調色板”,對樂曲進行“著色”;又有意識地把人聲按音色分組,組成表現力豐富的合唱。由於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他們會追求獨特的音色,把對音色的審美看成是民族音樂文化最重要的內涵。

藝術是人生的花朵,沒有音樂的生活是有缺陷的,人應該求真、向善、樂美,正如我們的先哲所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我們沒有理由拒斥音樂,更應該成為高山流水的知音、交響管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