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音樂藝術(1)(2 / 3)

3.音樂的力量是無法抗拒的

音樂作為一種情感的語言,其對人類心靈產生的震撼力量令人無法抗拒。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在談到貝多芬的音樂對歌德的影響時曾摘錄過19世紀早期浪漫樂派代表門德爾鬆信件中一個故事。那時門德爾鬆在歌德家小住,每天為歌德彈一小時鋼琴。門德爾鬆在信中寫道:“開始時歌德不愛聽貝多芬的樂曲,但終於不得不自動讓步,傾聽了《C小調(命運)交響曲》的第一部分,感到了奇異的影響。但他不願意流露出來,隻聊以自慰地說道:‘並不動人,隻令人驚愕罷了。’過了幾分鍾又說:‘瘋狂,虛張聲勢;使人想到屋子要坍了。’到晚餐時他還是非常悵惘,直到我們再提起貝多芬為止。於是他開始向我詢問,探究。我看出他真的激動了。”從門德爾鬆的描述可以看出,音樂對人的震撼之大,影響之大。

在談到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對科學家的靈感刺激作用時,自幼喜愛音樂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自然科學家往往利用藝術提供的自由去推測,自由地編織幻想之網,總之,去做科學中所禁止的一切。當科學家以作家的麵目出現的時候,他們能容忍“不合邏輯、浪漫主義的精神”,盡管他們在科學著作中表現的完全是一個“善於進行嚴密邏輯思維的思想家”。正因為如此,契訶夫說,藝術家的一個感覺,有時可以等於科學家的幾個大腦。而在一切藝術感覺中,音樂體驗是最能夠激發人的靈感的。當愛因斯坦談到科學家與作曲家之間的關係時甚至說:“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作曲家兩者在這一點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偉大的詩人。”托馬斯對愛因斯坦小時候情景的生動描繪更增添了這兩者之間關係的神秘色彩:“當這個小家夥拉小提琴時,也像著了迷一樣。他的眼睛閃著亮光,手激動得打顫,這些都不是一個健康小孩的表現。音樂使他興奮異常,往往當他的母親在鋼琴上彈奏一曲莫紮特或貝多芬的奏鳴曲時,他就一動不動地站在旁邊,聽出了神。”小愛因斯坦迷上了音樂!……多少年後,老愛因斯坦還說到:“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可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愛因斯坦的話可謂一語中的,道出了音樂等藝術形式的本質所在。

音樂究竟表達什麼,常有一種錯誤的注解說音樂像繪畫一樣去反映各種客觀的事物,其實盡管音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各種客觀景物,但音樂首先是和你的內心產生共鳴,而不是什麼客觀事物。正如歌德所說:“音樂的基本任務不在於反映出客觀事物而在於反映出最內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體性和觀念性的靈魂進行自我運動的性質和方式……,通過音樂來打動的就是最深刻的主體內心生活,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

4.音樂的神奇作用

音樂是心情的藝術還表現在它可以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消除單調勞動的疲勞。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管仲隨齊桓公出征,遇到險山峻嶺阻擋,行走艱難,戰士們累得疲憊不堪。見此情景,管仲立即編寫了氣勢磅礴的《上山歌》和《下山歌》,戰士們你唱我和,輪轉飛快,翻山越嶺,如履平地。齊桓公見到這樣的奇景,忙問其原因,管仲說:“凡人勞其形者疲其神,悅其神者忘其身。”

桓公聽了,感歎萬分地說:“我今天才知道,人的力量是可以從歌聲中獲得的。”

現在,許多國家都在研究和開發利用音樂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勞動生產,並已取得顯著效果。

音樂還可以治病。這一點古今中外都有例子。羅馬、希臘的曆史著作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大衛的豎琴治愈過所羅門王的精神憂鬱症。公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對音樂的療效作了驗證。中國古代的著名醫學家大都通曉音律,醫書上多處談到音樂與治療的關係。

20世紀40年代,現代音樂療法開始興起。據統計‘美國已有72所大學設有專門研究音樂對人體功效的機構;波蘭的弗羅茨拉城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音樂醫療研究所。世界各國應用音樂療法取得成功的報告也不斷傳來。據美國紐約聖約瑟醫院的132個病例報告說,在運送心髒病人的救護車上播放輕鬆的音樂,使得死亡率大為減少。德國呂登伊德附近的赫爾森體育醫院,利用“音樂鎮靜”進行外科手術,取得了成功。日本神奈川縣兒童醫療中心治療小組,讓患氣喘的兒童吹小喇叭,既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又使孩子在吹喇叭的過程中學會了腹式呼吸,增強肺部機能。許多實驗說明:音樂對人的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內分泌係統,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