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下遊,太湖之濱,有座綿延了二千五百餘年,深蘊姑蘇文化的水鄉古城——蘇州。蘇州西依太湖,北枕長江,氣候溫和濕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一句流傳已久的讚語,蘇杭的典雅園林,高聳的古塔,江南細雨中的小橋、流水、人家,一種特別詩意盎然的情趣。蘇州的山光水色,爭妍鬥奇——“山溫水軟似名姝,三山六水一分田”,自然環境悅目賞心;蘇州的街巷臨河,恬靜雅潔;蘇州的美在於其柔美、溫文、清雅、細膩。
01“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1952年6月,31歲的韓培信升任常熟縣委書記、蘇州地委常委,雖然還坐鎮常熟,但他已是副地市廳級領導。1953年5月,韓培信調蘇州任地委副書記、蘇州專員公署專員。不久,孫加諾同誌調江蘇省委工作,韓培信接任蘇州地委書記兼軍分區第一政委。32歲的韓培信成為江蘇乃至全國著名的天堂之地——蘇州,六個縣市以及江陰、宜興、無錫、武進,這樣一個地區的執政者。後鬆江地委撤消,所轄的縣也並入蘇州地區,這樣,蘇州地區就成了江蘇最大的地區。韓培信深感這是中央和省委對自己的信任,更感到身上擔子的重量。一定要謙虛謹慎、注意團結、依靠幹部群眾、重視調查研究,大力發展蘇州的農業生產,圍繞生產,抓好對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特別是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工人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蘇州曆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就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稱而蜚聲海內外。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而聞名遐邇。
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遊記》將蘇州讚譽為東方威尼斯.蘇州古城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讚為“鬼斧神工”。
蘇州是全國著名的水稻高產區,農業發達,有“水鄉澤國”、“天下糧倉”、“魚米之鄉”之稱。宋以來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
韓培信出身在古老而貧瘠的蘇北響水鎮,和蘇州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別,他從小失去雙親,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他有夢想,有壯誌,可他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生活在天堂蘇州,而且是以這樣的身份。
這天,韓培信回到常熟,準備搬家到蘇州。王浩到常熟後,又生了女兒琴生。這樣,他們已經有了四個孩子,六口之家。好久不見孩子,韓培信抱抱這個,又親親那個,他知道自己一個人在蘇州,王浩帶著四個孩子,還要工作,家庭的擔子非常重,決定將王浩調到蘇州工作。
一說到蘇州,大兒子建華就叫了起來,他要去蘇州玩。晚上,孩子們都睡了,韓培信拿出宣紙,鋪在桌上,寫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王浩站在旁邊,說:“培信,蘇州雖然是個好地方,你這個地委書記不好當啊!”韓培信說:“是啊,我這個蘇北土包子,要當好‘人間天堂’的地委書記,必須好好學習,你看,我連古人寫蘇州的詩詞都在學習。”
蘇州不僅是全國著名的水稻高產區,農業發達,也是絲綢之府,輕工業城市。這對於韓培信來說,同樣是個新課題,這不是鬧學潮,不是用槍打敵人,也不是推小車、抬擔架支援前線。而是發展生產、建設城市。正如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乘車從西柏坡前往北平,在路上,毛澤東興奮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是‘趕考’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笑著回答:“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王浩說:“你在蘇州一心工作,別擔心家,也別擔心孩子,家裏有我呢!”
韓培信默默地看著王浩,心裏熱乎乎的,他怎麼能不知道,王浩1942年就參加革命,1944年入黨,如今還是一個普通幹部,是她對家庭的付出,對他工作的支持,理解他,他才能有今天。
韓培信說:“明天一早我就要回蘇州,宋慶齡副主席要到蘇州來。”
王浩說:“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啊?”
韓培信說:“對,你還記得吧,我和你說過,宋慶齡副主席給我寫一封信,有人給她寫信,反映在‘三反’、‘五反’運動中,常熟縣有地方幹部隨便打人、逮捕人,強迫命令、‘逼、供、信’等現象,我們當時就作了調查,並且寫成材料,還沒來得及報告給她,現在她來到蘇州了,她就是不提這件事,我也要彙報。”
宋慶齡副主席到蘇州後,韓培信便向她彙報:“宋副主席,您給我們寫信,有人反映常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接到您的信,我們當時就抓緊處理,而且改進工作作風,這是調查材料。”
宋副主席說的是方言,她怕別人聽不懂她的話,在接見韓培信之前,很認真地用打字機打印好談話內容,看著稿子談話。
韓培信說:“確有個別鄉鎮幹部違反政策規定,我們不僅對個別幹部做了批評,並讓他做了檢討,對違反政策規定的現象也及時做了糾正。”
聽了韓培信的一席話,宋副主席點著頭說:“你們對問題的處理很認真,也很及時。”
韓培信拿出當年宋慶齡副主席寫給他的親筆信,信是用紅豎格宣紙信箋寫的,鋼筆字瀟灑流暢,信的全文如下:
韓縣長培信同誌:
告訴你幾件事如下,據貴縣人士在途中談及種種地方幹部為文化水準過低,對民間著手處理工作不合上級理論去做,缺點者隨便被壓人及敲打人,拿無根據的材料去處理人,或者稍有疑問人亦去被壓等情,但政務院明文規定應將各種不同的人,搜集準確的事實材料方可去被壓或簽死刑人。可是,今後的辦法迅速加以將區鄉幹部統統教育,切不可如此玩弄手段,否則,對國家有不利和民間的大反應。勿責。
此布
宋慶齡手啟
1951.4.7
被壓或處死者應有根據及證明人等方可實行。又及。
02黃炎培視察蘇州
陳雲是韓培信當上蘇州地委書記後第一位到蘇州指導工作的中央領導。
陳雲同誌到蘇州後,在韓培信的陪同下深入蘇南調查研究,總結統購統銷和雙季稻播種經驗。韓培信跟著陳雲,深入常熟、江陰、宜興、無錫、武進等縣、鄉鎮,到農村田頭、莊稼地,和農民們座談,聽取農民們的意見,他和陳雲同誌跑遍了蘇州大部分農村,長達兩個多月。
當時,有些群眾對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不理解,特別是那些糧食販子、城市裏的私商更是不滿。吳縣渭塘鄉有的人給政務院副總理黃炎培先生寫信,反映他們對統購統銷有意見,反映地方幹部執行政策上有偏差,有強迫命令的作風。黃先生向毛主席作了彙報,毛主席作了批示,同意他到蘇州地區視察。陳雲同誌讓韓培信深入調查,準備好材料,實事求是地彙報。
這天,韓培信輕車簡行,他把車停在鄉政府院內,步行1裏多路,走進吳縣渭塘鄉初級中學,校園裏寂靜無聲,看門的老人把他們帶到辦公室,室內一個帶眼鏡的中年人看著韓培信,說:“請問你們找誰?”
秘書剛要說話,韓培信擺擺手,說:“許老師在嗎?”
“他在上課,馬上就下課了。”
正說著,門口進來一個頭發花白、高個子男人,韓培信仔細看著這個老師,這時那個帶眼鏡的老師說:“這位就是許老師。”
韓培信立即笑著伸出手,說:“許老師,你好,我是蘇州地委韓培信。”
許老師顯得幾分局促,不知所措地伸出手,愣愣地看著韓培信。
韓培信說:“許老師,我們能找個地方說幾句話嗎?”
許老師一邊向旁邊的一間房子走去,一邊說:“請問找我何事?”韓培信讓隨行人員在外麵等著,他跟在許老師身後。
進了門,這是一間宿舍,裏麵鋪著三張床,生活用品十分簡單,許老師把韓培信讓到一條長板凳上坐下來,自己坐在床上,這時許老師才恍然大悟,說:“您是蘇州地委韓書記吧?”
韓培信說:“許老師,我想了解一下您對我們的統購統銷工作有什麼意見。”
許老師愣住了,在這一瞬間,他當然想起了自己給黃炎培先生寫的那封信。頓時表情錯愕,尷尬起來。
韓培信說:“許老師,你向中央反映問題非常正確,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我今天來,就是請你實事求是地把情況反映給我們,我們一定會及時糾正,對當事人嚴肅批評教育。”
“算了,我……我那也是……哎……”
韓培信說:“許老師,你不要有任何顧慮,現在隻有我們兩個人,你且說無妨,幫助我們糾正錯誤,改進工作方法嘛。”
“韓書記,我反映的不是我自己,我們學校有一個老師,他家裏困難,孩子多,害怕糧食被查去了全家連飯都吃不上,於是就把糧食放到親戚家,可是還是被查出來了,那個農民向他們解釋,他們不相信,硬把糧食弄走了,這樣一來,不僅是這個老師,那個農民對統購統銷也有抵觸情緒,也在周圍造成不好的影響。”
接著,韓培信又找來那個老師,帶著那個老師,來到他的親戚家,了解情況後,當時就把幾個當地的幹部找來,當麵向那個老師和他的親戚道歉,並把強行弄走的糧食還回來。同時,要求各地認真檢查在執行統購統銷政策上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了解,掌握了情況,韓培信回來後先向陳雲同誌作了彙報,並將準備好的彙報稿請陳雲同誌審查。
黃炎培先生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
黃炎培來到蘇州後,韓培信針對有人反映的問題,實事求是地作了彙報。韓培信說:“中央決定的統購統銷政策是非常正確的,我們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了解到,在執行統購統銷政策當中,有些基層幹部執行政策有偏差,也有的幹部有強迫命令現象。有些機關幹部和城市居民把糧食藏到農民家裏,被搜查到了,就強迫農民把這些糧食賣給國家,違反了國家有關政策規定。”
黃炎培點著頭說:“基層工作有偏差是很正常的現象,能夠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就好了。”
韓培信說:“問題出現在下麵,但是根子在上麵,我們工作抓得不實,我應該負主要責任。特別是強迫命令現象,地委、行署向下麵交代不清楚,檢查不及時,我在這裏向黃副總理檢討。”
黃炎培說:“我在這裏再次強調,中央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是正確的,群眾也是擁護的。有人反映問題,也沒有什麼奇怪,你們地委能夠正確認識,正確對待,說明了問題存在的關鍵,而且作了糾正,中央對蘇州地委在這件事情上的處理是滿意的。”
黃炎培走後,陳雲同誌告訴韓培信,黃炎培先生從蘇州回到北京後,就接到蘇州那位老師寫給他的信,說蘇州地委的韓培信書記工作認真負責,作風紮實。他向毛主席回報了蘇州地委調查處理群眾對統購統銷政策意見,並且說:“蘇州地區的工作不錯,那位年輕的地委書記很熟悉下麵的情況。”
後來,陳雲見到韓培信時,幽默地說:“你不是韓培信,你是韓信加個“培”字。”
03塌樓事件
全國解放了,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蘇州和全國各地一樣,每到國慶、春節,都要進行各種文娛活動。1954年春節是蘇州解放的第五個春節,蘇州地區宣傳文化部門在一座老閣樓上搞一個群眾聯歡活動,有唱歌、演戲、相聲、雜技,在另一個大廳裏還舉行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