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4日,韓培信在中共江蘇省第七次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中指出:

積極提高蘇南,主要是提高這一地區生產的技術構成,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使生產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在工業方麵,要積極搞好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改組聯合,不斷提高傳統行業的技術水平,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鄉鎮工業要在注重技術改造的同時,增加智力投資,增強技術的自主開發能力。要充分利用蘇南現有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力量,著力開發以微電子技術為重點的新興工業,逐步形成新的行業優勢。農業上要普遍推廣先進適用的生產技術,從蘇南農村經濟的特點出發,繼續抓好糧食生產,發展林牧副漁,發展名優特產品以及其他經濟作物,逐步建立起為城市人民生活和外貿服務的產業結構,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努力擴大出口,使蘇南成為我省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

01華西典型

當韓培信加快實現“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戰略方針時,“華西”這兩個字是無法跳過的,而吳仁寶更是一個重量級人物。

華西村的過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村裏的民謠生動地描述了曾經的華西:“高田崗,高田崗,半月不雨苗枯黃;低田塘,低田塘,一場大雨白茫茫。旱災水災無法抗,農民見了心發慌。”

可見這樣一個麵積僅有0.96平方公裏的江南小村,大多數人背井離鄉,外出逃荒,這個正常無災害年份畝產稻穀也就300多斤的村莊,僅此就連維持生活也顯得捉襟見肘,他們和其他地方一樣,將精心積攢下來的禽蛋帶到集市換取生活用品。和別處一樣,華西村依然就是一個貧困落後的村莊。那個時候,華西村共有勞力292人,土地845畝。

早在韓培信還任蘇州地委書記時,吳仁寶就是華士鄉第23高級社黨支部書記。

全村845畝土地被分隔成1300多塊不規則的小田,667口人分散居住在12個小自然村落,泥路彎彎,40多條小河溝錯亂交織,農業生產的劣勢可見一斑。年僅30多歲的吳仁寶帶領村民製定了一個華西村15年規劃,開始了平整土地、開挖溝渠。

韓培信第一次到華西,吳仁寶正和趙毛妹帶領農民們翻黑土,年輕的吳仁寶和村民們一道在田間地頭勞作,韓培信發現這個具有農民本色的大隊書記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雖然手掌粗糙、麵龐黝黑,說起話來卻聲音洪亮、氣度從容、言辭簡潔。

1972年,華西村糧食畝產超過一噸,成為當年的“農業學大寨”樣板村。吳仁寶“一戰成名”,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些。“發展農業也就是填飽肚子,老百姓手裏沒錢。”吳仁寶開始尋找致富之道。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聲吹進華西村,工業興村的路徑選擇終於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麵。當絕大多數中國農村還在為能否辦廠爭論不休的時候,華西村的家底已有100萬元固定資產和100萬元銀行存款。

韓培信離開江蘇五年,1981年他又回到江蘇時,恰巧吳仁寶卸任江陰縣委書記,韓培信又來到華西,吳仁寶握著書記的手,激動地說:“韓書記,你是最了解我的,我從縣裏調回來了!華西是我的根,我不能離開華西,隻要在華西,我才感到有幹頭。吃過中飯,我帶你去村頭看看,我要向您彙報一下我們村黨委的想法。”

韓培信說:“好啊好啊,我知道在這個不到一平方公裏的村裏,有你這麼一位‘孫悟空’,事情就一定能夠辦好。”

見到韓培信,吳仁寶從心裏高興,他覺得隻有韓書記理解他,知道他心裏想的是什麼。吃了中飯,吳仁寶陪同韓培信來到村裏的地下室,向韓培信彙報了這一段時間華西村的情況以及他們的設想。

韓培信說:“我離開江蘇幾年,現在又回來了,這幾年你們變化很大,真的了不起。你們今後的打算也很好,我聽了很受鼓舞,我是來取經的!”

隨後,韓培信和吳仁寶來到村外的田埂上,韓培信說:“老吳啊,這次調你回來是你自己要求的,省委支持你,讓你實現你的理想。我回憶起來,我倆是從1956年我當蘇州地委書記時就認識了,那時候有人讚揚你,也有少數人詆毀你,但是我支持你!我的印象中,你們是1961年正式建立了華西大隊,是吧?28年前這裏都是荒地,田地七高八低,道路七曲八彎,是你帶領農民挖灌渠,栽樹木,興水利,辦工廠,後來又把東西兩個小村合並成今天的華西村。我想如今華西農民生活好了,你們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減稅、貸款後,工廠規模還可以再發展大一些,產品的結構再調整得好一些。可以和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掛鉤,創自己的名牌產品,銷售市場可以依托上海,華西可以更上一層樓!”

“是啊,我也是這麼想的。我能回來抓生產,促進體製改革,全家人都很高興。聽說韓書記來了,全村人都要來看看你,和你談談心。我知道,你要先和我聊,我們大隊黨委決定在大禮堂向同誌們說明你的來意,等我們倆在全村轉過了,請你再去大禮堂見見大家吧!”

韓培信說:“現在正是農忙時候,麥收不同於其它季節,不能讓大家為了見我而耽誤半天的時間,會議可以晚上開,來日方長,我會經常來華西的,我們大家可以好好見見麵。現在我們趕快去禮堂,和你們大隊幹部見個麵,把大家解散了!”

“韓書記真是替咱們農民著想,我們這就去和大家見麵。”

和大隊幹部見麵後,吳仁寶陪同韓培信看了他們的工廠、養殖場、小商場、倉庫……路上吳仁寶認真彙報了他們今後改造華西村的規劃。

第一,讓田地改成方塊。築成溝渠連成網,好灌溉,小路兩旁栽樹,使全村綠樹成蔭。下雨不濕衣服。土地這樣一改造,可以旱澇保收。

第二,擴大工廠規模。從上海請來工程師、設計師,同濟大學專門派來教授,

進行技術指導。原有的工廠上規模,提高效益,產品及時換代更新,創優質名牌商品。

第三,建立小城鎮,建一所小學、一所中學。鼓勵學生上大學,考上大學的學生,一切費用由村裏負責。

第四,改善交通。修好華西連通上海、南京的公路。改善村民住房條件,讓家家戶戶都住上寬敞舒適的房子。

聽了吳仁寶的規劃,韓培信拍拍吳仁寶的肩膀,說:“你的這些規劃很好,我支持你,除此之外,要有現代化發展的超前意識。要搞工業化、現代化、國際化。要搞村的基本建設,也就是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七通一平,即:通電、通水、通路、通訊(家家通電話)、通氣(家家通煤氣)、通熱水管道、通電視。隻有達到這個標準,華西村才算走上城市化,農民工人化,才是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城市為中心,小城鎮為紐帶的新華西道路。如果江蘇村村都像華西村,中國就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了!現在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

韓培信還考察了華西所有工廠,他覺得要引導農民從思想上再一次大解放,要克服小農經濟意識,不能滿足於現狀。他在國家輕工部時考察過許多國營企業,他要幫助華西與輕工部的許多工廠進行專業化合作和聯營。通過聯營加強技術培訓和提高文化素養。同時要建立文化培訓基地,建立村文化館和圖書館,引導青年人對各種戲劇的愛好和興趣,活躍農村文化生活。

02大力宣傳蘇南鄉鎮企業的經驗

華西村的發展,讓韓培信意識到,江蘇除了加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提高鄉鎮企業,建設小城鎮,還必須重視海港、江港的港口建設,重視建設海港城市。

韓培信在考察蘇北、蘇南鄉鎮企業後,又前往上海、天津,學習建立港務局的經驗,為連雲港、南通港、張家港等地建設吸取經驗。從上海、天津引進項目,讓無錫、江陰、張家港、華西村以及整個蘇南的工廠,特別是鄉鎮企業,擴大規模,加強技術改造,接受大港口的出口商品基地生產任務。

江蘇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是“三為主”:以集體經濟為主,以加工工業為主,以市場調節為主。鄉鎮企業在起步時,要靠集體經濟中的農副業的原始積累,然後逐步發展壯大鄉鎮企業;隨著工商業的自然聯係,與大城市工業的配套,實現專業化協作,不斷加大工業的比重,擴大工業總量,促進重組農村的產業結構,推動農村加快工業化的進程。沒有強大的鄉鎮企業,就不會有穩定的農業,也就不會有蘇南農村經濟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