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學生高效率學習觀(3)(1 / 2)

六、自我調控學習的高效率學習觀

案例回顧:宇琦和雲軒的情況就像現實中的“我”和“他”。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常常會看到類似的情況。

如果說高一、高二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由於不夠用功造成的話,到了高三可謂是草木皆兵,人人都開足了馬力,為什麼基礎差不多的同學進步速度會差別如此之大呢?到底是什麼學習方法讓“雲軒們”在高三學習效率會如此高呢?

是他或她的學習基礎特別紮實、智商特別高?

是他或她的特別勤奮、意誌力堅強、精力充沛、充滿信心、有上乘的考試策略和技巧?

是他或她……

為什麼在同一間教室裏聽同一位老師上課,用同樣的參考資料複習,做同樣的練習試卷鞏固,可學習的結果會差別如此之大呢?

檢查一下學生學習過程,是不是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

完成老師當天安排的複習內容後,晚自修就變得無所事事,東翻西翻地把時間消磨掉了。

經別人介紹買了不少好的參考資料,都做一遍是不可能的,放棄又不甘心。

學著別人的樣子安排自己的學習,結果發現越學越糟,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買了很多參考書,每本都隻用了開頭的幾章……

《呂氏春秋》雲:“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要想取得突飛猛進的複習效果,提高自我調控學習能力顯得尤為必要。

1.什麼是自我調控學習

自我調控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覺、自主地選擇和利用相應的元認知和動機策略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生通過主動選擇去建構、創造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並且能夠在選擇教學形式方麵扮演重要的角色。自我調控的高效率學習是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成效的一種學習,與傳統的嚐試錯誤型的學習和經驗積累型的學習存在著本質區別。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自我調控學習成為教育心理學領域內研究的一個熱點。眾多的心理學家,如維果茨基學派、操作主義學派、現象學派、社會認知學派、意誌理論學派及信息加工心理學,都對這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麵進行了探討,並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社會認知學派的Zimmerman指出,過去是許多教育改革都強調學校和教師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哪些幫助,而自我調控學習則強調學生完全能夠使用各種不同的學習策略和動機策略來促進自己學習。這些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對學生發生的事(happen to students),而是由學生發生的事(happen by student)”。

新的一輪教育改革正在我國蓬勃展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是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通過了解學生的自我調控學習有關因素的變化規律,有助於我們對許多與學生學業成就及發展的現實問題進行解釋,去主動地創設有利於學生自我調控學習的教學環境,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自我調控學習的動機應該是內在的或自我激發的,學習的方法是有計劃的或經過練習已達到自動化的,學生的學習時間應是定時而有效的。自我調控學習的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的結果並對學習過程做出自我調控;他們能夠主動營造有利於學習的物質和社會環境。

2.有關學生自我調控高效率學習的研究

自我調控學習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調控過程,在影響學生自我調控學習的眾多因素中,學習策略、元認知水平、成就目標、任務價值、動機、自我效能等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它們綜合影響著學生的自我調控學習水平。目前為止,研究主要涵蓋了以下四個方麵:

(1)學習策略研究

關於學習策略的主要研究方向可概括為以下三類:相關研究、發展研究和培養研究。相關研究,指學習策略與個性因素、任務等因素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例如,Zimmerman指出,學習策略作為學會學習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重要的影響。穀生華等、王振宏、劉瑞萍等考察了動機因素、學習策略、智力水平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果表明,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呈顯著相關,並與學業成就存在著因果關係。發展研究,學習策略的掌握與運用是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與文化教育有密切的關係,這類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年齡或能力不同群體的特征對比上。例如,朱智賢、林崇德曾指出,個體思維的發展存在著關鍵期和成熟期,初中二年級是思維發展的一個飛躍期,高中一、二年級則是思維和智力活動的初步成熟期。培養研究,強調學習策略的訓練,並力求策略訓練的情境化及習得策略的遷移。赫伯(Heaber)的內容指導教程,用來提高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獨立地學習和理解教師指定的學習材料的能力等等。學習策略的研究在我國通常稱為學法研究或指導。學習學、學法指導在一些學校已成為一門正式課程在學校開設,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