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學習策略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1)(2 / 3)

(4)將學習策略看作是學習的程序或是步驟。如裏格尼(Rigney,1978)提出:“學習策略是學生用於獲得、保持和提取知識與作業的各種操作程序或步驟。”丹雷塞(Dansereau,1985)也提出:“學習策略是能夠促進知識獲得與貯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係列過程和步驟。”

以上幾種觀點都從不同層麵揭示了學習策略的特征。如果將這幾個層麵加以綜合考慮,便可以對學習策略做出整體的理解。國內的一些學者在充分吸收西方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學習策略的理解以及我國特殊的教育現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較為普遍的學習策略的觀點認為“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則係統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或是步驟”,“學習策略是層次性與整體性的統一,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的統一,是外顯性與內隱性的統一”。“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在元認知的作用下,根據學習情境的特點,調控學習方法的選擇與使用乃至調控整個學習活動的內部方式或是學習技巧”,“學習策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有意識地調控學習環節的操作過程”。

可見,國內外學者對學習策略是沒有統一定義的,不同的定義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分歧,且對學習策略的本質並沒有做出明確的闡釋。如學習策略是否具有情境特殊性,是否能夠遷移,是學習者個體的學習方法、學習風格的總體特點還是解決某項特殊的任務所采取的技巧、方法?學習策略是存在於學習者的意識範圍之內還是潛意識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學習者能否意識到自己使用學習策略的過程?采用適當的學習策略能否真正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能否對學生的發展有直接的促進作用?等諸如此類問題。

鑒於此,我們認為學習策略應該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學習策略即可以是外顯的學習程序或是操作步驟,也可以是學習者內部的心理活動,內隱的學習規則等。

(2)學習策略即可以是解決某一具體任務的方法、技巧等,具有情境特殊性,也可以是總的學習思路或是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學習者遷移。

(3)學習策略的使用對學習的影響可以是直接的,如記憶策略的使用,也可以是間接的影響,如情感策略的使用等。

(4)學習者對學習策略的運用可能意識到,也可能意識不到,取決於學習者的策略運用水平。一般而言,高水平的策略運用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策略使用過程,並且對策略的使用過程進行適當的調控。低水平的策略運用者對於學習策略的使用一般都處於無意識狀態。

因此,我們傾向於這樣的一種關於學習策略的觀點: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規則、程序、方法、技巧以及調控方式,凡是有助於提高學習者學習質量的規則、程序、方法、技巧等都屬於學習策略的範疇。學習策略即包括外顯的操作程序、步驟,也包含內隱的學習規則。學習策略運用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學習者學習能力的高低。

2.學習策略的結構

國內外學者對學習策略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展,不僅對學習策略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而且對學習策略的結構也做了細致的分析,甚至提出了相應的學習策略的結構模型。不過正如學習策略的內涵界定一樣,國內外學者對學習策略結構的理解也是意見不一。綜觀各種學習策略的結構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觀點:

(1)奈斯比特(Nisbet)提出學習策略三層次結構。第一層次是學習的一般策略,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等高度相關。第二層次是學習的宏觀策略,包括調控策略、審核策略、糾正策略與自評策略。這一層次的學習策略具有高度概括化的特性,與學習者學習經驗的積累程度密切相關,一般會隨著學習者年齡的增大和學習經驗的積累而逐步提高。第三層次屬於學習的微觀策略,包括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質疑以及計劃。這一層次的學習策略概括化程度較低,需要學習者具有較高層次的學習策略使用水平。奈斯比特的學習策略層次結構是按照學習策略的概括化水平高低進行分類的,學習策略的概括化程度越高越有利於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