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學習好需要有招數
邵倩伊學習成績平平,但學習積極性較高。母親就給她安排了補課的日程表:每個雙休日星期六上午語文家教,星期日上午數學下午科學家教,星期五晚上英語補習班。不僅付出了高額補習費,母親還每次負責接來送往。女兒很乖,很聽話,對母親的安排沒有任何意見,你送她去她就去,你不讓她看電視她就關掉電視機,可就是成績不長進。
酈瑩萍有著同學們羨慕的超強記憶,無論曆史、地理還是外語,無論是發生年代、具體事例還是文學常識,無論是過去學習的、老師沒有要求的還是她自己看書學到的知識,同學問她相關知識的時候,總能信手拈來、對答如流,慕殺了很多同學。問她為什麼記得住,她有著五花八門的記憶術,比如,人體必需的10種氨基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組氨酸、賴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蘇氨酸”她編出記憶口訣:“假設主來借一兩本經書。”類似的搞笑版有很多,同學都認為她可以寫幾本關於各科知識的記憶竅門專著。但她的方法很難效仿,因為記憶是伴隨學習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秘訣隻有真正掌握它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運用。
“家教真得有那麼神奇?”進入初三後成績一直不理想的盛奇彥經過陳老師的幾次點撥,成績扶搖直上,考上了自己心儀的高中。被他視為偶像的陳老師卻認為,成績應該歸功於盛奇彥平時的學習和積累,他隻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整理課堂筆記?如何通過練習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安排讀、寫、背、練?如何在考試過程中把握好“舍”與“得”的火候?如何合理安排各學科的複習時間?等等,看似僅僅解決了小問題,卻使盛奇彥的學習變得胸有成竹、運籌帷幄。
麵對信息繁雜、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高效率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必然選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成為當前學校教育所麵臨的重要問題。其中學習策略是影響學生高效率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什麼是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在古漢語中,學、習代表的是知行合一,策、略是指行動規劃或是謀略意識。如追其根、溯其源,對學習策略的論述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學習的觀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在暗示學習的過程要與學習者積極主動的思考聯係在一起,隻有學習者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因此,學與思相輔相成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之後,我國古代學者朱熹提出的讀書策略,法國教育家盧梭重視學生形成獨立的學習方法等觀點都是對學習策略的闡述。然而,這些對學習策略的闡釋隻是關於學習的一些感性認識或是零散的經驗,缺乏係統的論述或是實證研究,還沒有形成學習策略的科學概念。
對學習策略的係統研究源於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對認知策略的研究。
20世紀中葉,美國教育家布魯納首次提出“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在認知過程中為達到認知目標而采用的各種思維方法和技能”。自提出認知策略之後,學習策略逐步成為國外教育心理學界關注的焦點領域之一。步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心理學界的學者也開始涉足學習策略這一領域。
盡管國內外的學者對學習策略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對學習策略的界定卻仍舊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百家爭鳴,莫衷一是。
1.學習策略的定義
學習策略的概念界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將學習策略看作是學生學習的具體方法與技能。如梅耶(Mayer,1988)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有目的的影響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動”,“是提高學生記憶效果的活動”;瓊斯(Jones,1986)認為:“學習策略是被用於編碼、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動或思維步驟。”
(2)將學習策略看作是內隱的學習規則係統。如杜菲(Dully,1983)提出:“學習策略是內隱的規則係統。”
(3)將學習策略看作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奈斯比特(Nisbet,1987)提出:“學習策略是選擇、整合、應用學習技巧的一整套操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