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我調控的中學生高效學習(3)(1 / 3)

人如果確實能清心寡欲,倒也未嚐不是件好事;但怕就怕想得到而得不到,綣縮在角落裏喃喃自語著“不過如此”,那就是一種逃避,是無能和怯懦。畢竟我們都是現實中的人,在讀大學變得並不那麼遙不可及的今天,高考為我們打開了通向更廣闊世界的一扇門而已。我們還可以為自己找到很多扇門,但都需要勇敢地推開並抬起腳跨進去。

我們平時所說的認知,其活動對象是客觀世界,而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正如弗拉維爾所說:“元認知通常被廣泛地定義為任何以認知過程與結果為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它之所以被稱為元認知,是因為其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其實,元認知是人類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的一部分。自我意識是對自我以及自我與周圍關係的意識,而元認知則是自我意識中涉及對自己認知過程的意識,因此,也有人把元認知視為“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張慶林,1995)。有人稱之為“跳出一個係統後去觀察這個係統”的認知加工(Hofstadter,1979),或者說是明確地專門指向個人自身認知活動的積極的反省認知加工過程(Kluwe,1982)。這對於學生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況,維持高效率的學習極其重要。

3.動機是高效率學習的動力源泉

人們總是在試圖解釋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原因,心理學家們一般用“動機”motive)這一術語對此進行描述。所謂動機,是指引發並維持活動的傾向。它涉及這樣三個方麵的問題:①引發行為的起因是什麼?②使行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麼?③維持這一行為的原因是什麼?在許多有關動機的文獻中,心理學家們往往用“動機作用”(motivation)這一術語來描述個體發放出能量和衝動,指引行為朝向某一目的,並將這一行為維持一段時間的種種內部狀態和過程。

案例:真的是為自己在高考嗎?

範皓讀初三時,一向健康的父親突然病倒了,父親苦苦支撐了幾個月,終於還是撒手西去了。範皓覺得自己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他時常能感覺到冥冥中父親在期待著他,要他以最好的表現去安慰心理受到了很大打擊的母親。經過了一陣惡補,範皓的學習情況終於得到了改善,他考上了市裏的一所優質高中。

範皓學得很認真,成績也一直比較穩定。進入高三階段後,範皓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能節節攀升,將來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告慰對他一直放心不下的父親,也讓母親能在單位同事、親朋好友中揚眉吐氣一下,兒子的好成績是她唯一驕傲的資本了。

11月中旬,範皓和同學們迎來了高三的第3次月考,由於在前幾次的考試中範皓一向自認為成績不錯的理科成績也並不理想,他經常在考試中犯一些低級的錯誤,不是看錯題就是漏做題,而且還都是分值比較大的題目,所以這次考試他特別認真。數學考試時,範皓不知為什麼竟然沒有聽到老師來訂正一道錯題,結果他在這道題上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失去了本來應該得到的分數。還因此影響了考試心情,殃及下午的理科綜合考試。

範皓懊惱無比,他對自己能否順利度過“黑色六月”,考上向往已久的著名大學已不再有信心了。

“越複習我覺得自己需要補的漏洞越來越多,似乎我原來的優勢一點都沒有了。我感到害怕,這樣下去我的高考肯定會出問題的。”

數學考試中的失誤讓他再一次懷疑自己的實力,盡管範皓認真地去做他認為有用的事,卻越做越心煩……

分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渴求通過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學習成為實現理想的一條捷徑。中國自古就為貧民鋪設了“學而優則仕”的理想途徑。

你是否想過自己為什麼要讀書學習?你在為誰高考?

小的時候學習成績好可以獲得爸爸媽媽的小獎勵,老師同學的表揚;慢慢地長大了,你對那些小刺激已經沒感覺了。讀書學習的意義似乎等同於考大學,高考成了關係到自己今後生活質量的頭等大事,誰怠慢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