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驅力與學習期望是學習動機結構中的兩個基本成分,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相輔相成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需要是個體從事學習活動最根本的動力,這種動力是來自個體內部,這種內部動機在學習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它是學習期望產生的前提條件,隻有個體的學習需要與個體可以達到的目標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學習期望。
3.中學生學習動機與高效率學習的關係
在第三章我們已經詳細闡述了關於動機對學業發展水平的影響,與高效學習的關係。國內已經有不少有關動機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之間關係方麵的研究,佐斌、譚亞莉以初中生為被試的研究發現:學業自我效能、學習動機是學業成績的良好預測變量源。劉誌華、郭占基以357名初中生為被試,研究了初中生的學業成就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學業成就動機和學習策略對初中生學業成績產生同等程度的影響,且兩者在我國初中被試身上沒有顯著交互作用。劉加霞等同樣選取了398名中學生為對象研究了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績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對學業成績都有影響,但影響程度不同,學習動機除對學業成績有直接影響外,還通過影響學習策略從而間接影響學業成績。
張學民、申繼亮以初一至高三的1180名學生為被試,考察了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成就歸因、學習效能感與其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學習動機、成就歸因、學習效能感與學業成就之間是相互聯係和相互影響的,學習動機、成就歸因、學習效能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個體的學業成就狀況。
王凱榮、辛濤和李瓊以398名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自我效能感和歸因量表為工具,探討了不同年級和成績水平的學生自我效能感與歸因的特點以及自我效能感、歸因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為了考察歸因和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成績的關係模式,采用路徑分析技術對研究數據做了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自我效能感直接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而歸因是通過自我效能感來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
一般認為,學習動機越強烈,強度越高,對學習活動的影響越大,學習效率也越好;反之,動機的強度越低則學習的效率也越低。然而事實並非這麼簡單。
有時隨著學習動機的增強,學習效果反而下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係並不是線性的關係而是倒U型曲線關係。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存在著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但最佳動機水平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任務的難易有所變化。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學習效率有隨著學習動機的提高而上升的傾向,中等偏高的動機水平時學習效率最好;在比較困難的任務中,學習效率反而由於學習動機強度的增加而下降,中等偏低的動機水平時學習效率最好;在中等難度的任務中,學習動機水平為中等時,學習效果最好。隨著任務難度的不斷增加,動機水平有隨之下降的趨勢。
這一現象是由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R.M.Yerkes和J.D.Dodson)於1908年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的,心理學上稱之為耶基斯-多德森法則。
耶基斯-多德森法則找出了不同的任務難度水平上的最佳的動機水平,這對我們有較大的啟發意義,但這一結論是動物實驗的結果,它未能考察學習者的能力水平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對此結論應該持謹慎態度,比如對同樣困難的任務,對能力水平低的學習者來說,其最佳動機水平是在中等偏低處,但對能力水平高的人而言,最佳動機水平可能在中等偏高處。對於廣大中學生,在遇到相對自己能力水平較難的學習任務時,應該注意自己的動機水平,太過渴望解出難題,反而可能使注意和直覺範圍過分狹窄,記憶和思維也都受到影響。當然,一個人對學習抱無所謂的態度,缺乏一定的學習動機也肯定是學不好的。
同時,這一法則也提醒我們動機與高效率學習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隻有較深入了解動機的相關理論,我們才能認識學習動機,通過學習動機的調控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二、學習動機的理論及其啟示
1.歸因與動機
(1)關於原因和控製的信念:歸因理論
對動機的一種眾所周知的解釋是,我們努力想搞清楚我們的行為和他人的行為的原因和解釋。為了理解我們的成功和失敗,尤其是我們所未曾預料到的結果,我們都會問一句“為什麼”。學生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期中考試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