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學習動機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2)(2 / 3)

“這個學期我為什麼取得這麼好的成績?”他們可以把他們的成功和失敗歸因於能力、努力、心情、知識、幸運、幫助、興趣、明確的指導、其他人的幹擾、不公平的政策等。為了理解別人的成功,我們也會對之進行歸因——別人成功是因為聰明、幸運或努力學習。動機的歸因理論認為,個體怎樣對自己或他人的成功進行解釋、判斷、申辯,會影響到他們的動機。

歸因反映的是個體對於引起某個事件原因的認識,因此,由歸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實是個體的一種主觀解釋,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這種未必正確的主觀解釋往往比真實的原因更能影響個體的情緒、行為等各個方麵。

例如,我們假設劉強在一次考試中不及格,於是他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而事實上他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他的低分隻是因為閱卷老師的失誤。在這個情景中,客觀的原因是評分失誤,但劉強主觀的解釋是自己的能力差——雖然事實並非如此,但真正能影響劉強的卻恰恰是後者,由於他覺得自己笨,因而感到自卑,羞於見人。

著名的歸因研究者伯納德·韋納指出,歸因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歸因研究的價值正在於歸因是上一次行為和下一次行為之間的重要環節。具體地說,對上一次行為的原因的解釋將對下一次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將考試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太笨,他就會自暴自棄,因為聰明和笨是自己無力控製的;相反,如果他將失敗歸結為自己不夠努力,他就會為了下一次的好成績而付出努力,刻苦學習。從這個角度而言,歸因是影響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

(2)歸因的維度說

韋納是把歸因理論合理運用到學校教學中去的主要的教育心理學家之一。

根據韋納的觀點,多數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分析:①控製點(原因的控製點是一個人的內部因素還是外部因素,也稱為“原因源”);②穩定性(這個原因是可以改變的還是相當穩定的);③可控性(個人自己是否可以控製)。

對這三個維度進行交叉,因而歸因的三維結構模式(原因源×穩定性×可控性)中就有了八種情況:內部穩定不可控、內部穩定可控、內部不穩定不可控、內部不穩定可控、外部穩定不可控、外部穩定可控、外部不穩定不可控和外部不穩定可控。

每個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都可以根據這些子維度來進行歸類。例如,幸運是外部因素(控製點)、不穩定(穩定性)、不可控(可控性)因素。指向努力的歸因,比如“這次考試前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複習教材”是一種內部的、非持久性的、可控的歸因。換言之,學習時間不足是源於主體的內部決定,下次可以改變。這是一種積極合理的歸因,因為它會讓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負責,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相反,把失敗歸結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如運氣不好或試題的難度問題,就是一種消極的歸因,因為它不會帶來任何主動的行為變化。

如果你認為沒通過測驗是因為當天運氣實在不好或者測驗的題目偏難,你多半會寄希望於下回運氣好些,而不會付出更多的努力。

韋納相信這三個維度對動機有重要的意義,它們會影響期望和價值,如穩定性維度,可能與對未來的期望密切相關。如果學生把失敗歸因於穩定的因素,如科目太難,那麼,他們在未來對這個學科的期望將會是失敗。如果學生把這個歸因於不穩定的因素,如情緒或幸運,那麼,他們在下次將會期望得到好一些的結果。內部/外部控製點與自尊感密切相關。把成功或失敗歸因於內部因素,成功會導致自豪感和增強動機,而失敗則會降低自尊。可控性維度與情感關係密切,如生氣、同情、感激、羞愧。如果我們覺得我們應對失敗負責,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內疚,如果我們覺得我們的成功是我們自己努力的結果,我們會感到自豪。同樣,對學習的控製感可能促使我們選擇更難的任務、做出更大的努力、用更好的策略、堅持更長的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