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利用對話式的語言吸引讀者。人是天生會注意和處理來自他人的信息的社會化生物。簡單地用對話的語氣代替說教的口吻就能提升學習者的參與水平。有研究發現,用第一、二人稱寫就的課文,比純客觀的敘述更有利於學習。論述嚴密的文章,表達雖然客觀,卻很難真正激發學習者的興趣。
在電子學習中,虛擬的學習助手(learning agent)往往能對學習產生促進作用,學習助手是學習支持手段的人格化,它常常以人或者卡通人的形象出現,為學習者提供一些建議或提示。研究發現,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內容,與直接進行解釋說明相比,用這些虛擬的人物提供教學支持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用熟悉的術語呈現新內容。課堂裏通常會包含一些學習者不熟悉的內容,畢竟對新內容的學習正是課堂的核心和關鍵。然而,可以用譬喻和類推等方法,使新信息變得令人熟悉起來。我們還可以通過點明新內容與以前學過的內容的聯係,比如“請回憶我們在本單元第二課中講到……”,“基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對上一節課學習的原理做出補充……”,通過這類明確的陳述,我們可以幫學習者將新舊知識聯係起來,消除對新知的陌生感。熟悉和具體,都能促進理解,而所有這三者——熟悉、具體與易理解,都能帶來認知興趣。
(4)利用學生的好奇心
興趣和好奇心是密切相關的。好奇心可以被定義為對更廣泛的領域存在的興趣傾向。約40年前,心理學家就指出個體具有尋求新異、驚奇、複雜性的天然動機。教學研究發現,教學方法和任務的多樣性有助於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能有機會控製、探索與學習內容有關的事物,能夠持久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對於年齡大些的學生來說,值得思考的問題、認知上的矛盾也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
人類天生會從一些具有新異性、不一致性、複雜性或與他們的期待與信念不一致的活動或事件中,產生快樂和興趣。當學生意識到他們已有知識的漏洞時,他們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如果教學材料中的信息和他們腦中已有的圖式有矛盾的話,他們自然就會產生學習動機,努力探索求知,以消除這種“認知失調”的狀態。不過教師需要注意三點:第一,要想體驗到這種矛盾,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第二,正確處理學生犯的錯誤,指出學生知識的缺點也會激發好奇心;第三,我們對某個主題了解得越多,對這門課程的好奇心會越大。正如馬斯洛所說,知道得越多,想知道的動機就越強烈。
學生在課堂中時刻都會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接受大量的感官刺激。創造、觀察或加工適當差異的刺激,可以產生興趣和快樂。沒有新異的刺激不會激發興趣。作為老師,應該努力讓學生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當學生昏昏欲睡時,可以通過變化來激起他們的好奇心,這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以促進高效率學習
學習動機的培養是指學生把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需要變為自己內在的學習需要的過程;而學習動機的激發則是指學生將自己已形成的學習需要調動起來,以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過程。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是兩個既有區別又相互聯係的概念,學習動機的培養為激發提供了基礎,學習動機的激發進一步地強化了動機的培養。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很難截然分開。
1.內部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和維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內部動機最為核心的成分,它們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基礎。人有一種探索和認識外界環境的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會引起個體的好奇行為和探索行為,並表現為求知欲。教育實踐證明,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提供的學習材料、條件、實踐能使學生產生疑問,渴望從事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經過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決問題。有效的教學在於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境,由此產生的矛盾、疑惑、驚訝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願望和意向。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從出生起就具有一種好奇求知的本性,隻不過兒童入學後,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開始出現分化,有些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隨著學習的成功而不斷得到發展,大多數學生則因學習失敗而對知識失去好奇心、求知欲。成功的教學應不斷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值得懷疑的假設或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在課堂上設疑,可使學生產生一種“心理掙紮”,去思考要解決的問題或得到真正的結論。心理掙紮不一定總是非常有趣,衝突和不確定性可能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但是,一旦能夠發現、解決和回答問題,就會令人感到愉快,求知動機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