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時候,如果有可能把學習內容和學生的持久的個人興趣結合起來都是有益的。我們可以將學習材料與學習者目的聯係起來,或者說,讓學習者感到教學內容與他的工作或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但是,你所要教的內容是由課程標準確定的,結合每個學生的個人興趣安排教學內容是很困難的。所以,你隻能更多地依賴情境興趣。在這裏最大的困難不是抓住學生的興趣,而是怎樣保持學生的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讓學生保持興趣的課程是那些與真實生活有關的問題以及學生能積極參與活動的科目。
2)情境興趣的類型:情緒性的與認知性的。情境興趣又可以分為兩種:情緒性的(emotional)和認知性的(cognitive)。報紙雜誌常常會利用一些很不尋常的奇聞軼事,或者諸如性、死亡和人際關係等總會引人關注的話題來吸引讀者的關注,這類信息帶給我們的就是典型的情緒性興趣。“體重超過四百斤的產婦生下20多斤重的嬰兒”,這樣的標題絕對能吸引讀者買一份報紙來看看,它能激起我們的好奇,引發情緒性興趣。而認知興趣,則是源自材料本身,熟悉易懂、與學習者的目標高度相關的材料容易引發認知興趣。
下麵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利用學習者的興趣促進學習。
(2)避免添加過多的引發情緒性興趣的內容
早在19世紀的時候,就有教育者警告把學習的焦點放在興趣上是危險的。
杜威就興趣在學習上的作用這個問題有很多的論述,他告誡大家在學習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成分並不能讓它變得有趣,就像你在幹辣椒中加入香料一樣。當事情變得有趣時,你可能真正感興趣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那些有趣的東西,對事物本身的興趣將會比以前大大降低。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靠加入吸引人的細節等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來增加興趣的確會阻礙學習中重要信息的獲得。這些“誘人的”細節把人的注意力從相對不那麼有吸引力的主要思想上轉移開了。這些增加情緒性興趣的內容,被學者們稱為“花邊細節”(seductive details),實證研究證明,花邊細節的加入對學習有明顯的負效應。第一,它可能將學習者的注意從重要的概念信息上吸引開;第二,它可能會幹擾學習者對信息的組織過程;第三,它會激活無關的先前知識,從而擾亂學習者對新知識進行整合的過程。這三者中又以第三種因素最為主要。
(3)更多地引發認知興趣
研究證明,當教學材料具備某些特點時,會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同時又能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這些特點概括起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麵:第一,可理解性和連貫性;第二,明確而生動的語言和圖示;第三,類似對話的語氣;第四,熟悉的內容和情境。
接下來,我們來逐一介紹這四種特點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保證教學內容的可理解性和連貫性。易於理解又連貫的材料往往是用簡單的語言寫就的,它會盡量避免任何模糊的表達。這類材料不會采用專業術語,除非這一專業概念本身是教學目標的組成部分。由於對新概念進行了充分的解釋說明,它不需要讀者自己去推斷或猜想,這樣的材料被稱作是“友好的”、“體貼周到的”。材料中的概念依照著嚴密的層層遞進的邏輯順序呈現,後出現的概念以前麵的概念為基礎。使用過渡句、摘要、標題、次級標題等方式,使文章的結構明晰,容易把握,在需要的時候用項目符號和表格等來組織信息,語言精練簡短,圖示清晰易懂。
2)使用生動具體的語言或者舉例來說明。試著考慮“火山噴發”和“地質事件”這兩個詞組,哪一個能在人腦中形成意象?哪一個更能吸引你?描繪具體、舉例生動的材料比用語抽象的文本更能引發興趣,也更容易記憶。這是因為描摹具體東西的語詞能在腦中形成圖像,引發語詞與畫麵的雙重編碼。有研究比較了較具體和較抽象兩種版本的曆史課文,結果發現生動具體的課文能讓學習者多回憶近一倍的內容。課程的內容越是形象具體,就越容易被理解和記憶。
在這一方麵,教學設計者麵臨的挑戰是:需要使教學核心內容本身具體生動、引人注意,而不是加入與教學目標聯係並不緊密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