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自我效能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1)(2 / 3)

當學生麵對學習壓力、困難、挫折時,並不是自我挑戰極限而是檢驗自我效能的時候,學生必須重新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學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學習成就的良好“預測器”,學習自我效能感和歸因、目標設置、學習興趣、學習和考試焦慮、自我調節這些重要的學習變量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學習自我效能感一方麵直接影響學業成就,另一方麵通過影響這些變量對學業成就產生作用,因此學習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學習和一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由於是主觀判斷,自我效能感有正確與錯誤、高與低之分。

因此,廣大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正確的主觀推測,又要著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行為,提高其學習能力,激發與培養他們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的作用機製

在本書的第三章內容中,已經詳盡地闡述了自我效能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在本章案例中,鍾一航的發展情況正是很多原本並不出挑卻後來居上的學生的一個縮影,在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很多見,很多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擔當重任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從小到大一直很優秀出色。甚至,不少人是在青春期後期才開始省悟,搜狐創始人張朝陽談到自己的成就時,感慨道:渾渾噩噩地讀書,直到大學一年級才真正開始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開始抱著對科學近似宗教式的狂熱的心態瘋狂讀書,“煉獄”般的生活帶給了未來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個體行為成就的重要自我調節因素。

(1)自我效能感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都不得不做出決定,怎樣行動以及持續多長時間。一個人對自我效能的判斷,部分地決定其對活動和社會環境的選擇。人們傾向於回避那些他們認為超過其力所能及的任務和情境,而承擔並執行那些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幹的事。影響人們選擇的任何因素都會對個人成長造成影響。在行動中,積極的自我效能感培養積極的承諾,並促進勝任能力的發展。

(2)自我效能感影響人們在困難麵前的態度。效能判斷決定著人們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的經曆時,將堅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強,其努力越有力度,越能夠堅持下去。當被困難纏繞時,那些對其能力懷疑的人會放鬆努力或完全放棄,而具有很強自我效能感的人則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戰。

(3)自我效能感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與環境作用時,會過多想到個人不足,並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這種思想會產生心理壓力,使其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後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目標;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於情境的要求上,並被障礙激發出更大的努力。

(4)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的歸因方式。歸因是個體對自己的成敗所做出的因果解釋。維納指出,學生一般把學業成敗歸因於努力、能力、運氣和任務難度等四大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將學業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足。

自我效能感是通過若幹中介過程來實現對主體的作用的。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行為成就有以下四種過程。

一是選擇過程。根據三元交互作用理論,人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營造者。人作為環境的營造者,除了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環境的性質外,當個體麵臨不同的環境條件時,他選擇什麼環境,則主要取決於他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