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生自我效能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班杜拉將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歸納為四個,即成功經驗(mastery experiences)、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社會勸導(social persuasion)以及身心狀態(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其中,成功經驗是最重要的因素。總的來說,以往成功的經驗能提高效能的期望值,而失敗則降低效能的期望值,提高自我效能感就是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取正確的認知和行為能力;替代經驗其實是由他人提供的成功經驗,觀察他人成功的活動在行為主體缺乏直接經驗時尤為重要,從行為示範原型那裏獲取的策略和積極的態度會增強自己的信心;來自他人的勸導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社會勸導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在兩種情況下他人的勸導會產生效果,一是當提供勸導的他人本身具有較強的效能能力時;二是他人勉勵去從事的活動不超出行為主體的行為範圍時。此外,心身狀態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過激的身心狀態會降低自我效能,巨大的壓力會使行為失控。然而,有時適中的壓力會導致人們更加投入和努力,從而出現更好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總是與個體的認知評價和情緒體驗緊密相連。而個體的認知評價和情緒體驗也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認知評價受到個體對自己活動任務成敗的評價、個體對他人活動任務成敗的評價、個體對成敗的歸因及外部評價等因素的影響,情緒體驗受到活動任務的價值、活動成敗時的內外強化和環境信息等因素的影響。
然而,這四種因素在實際作用過程中如何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發展?學生自己、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從哪些方麵著手對其進行幹預?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必要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進行進一步的梳理。
自我效能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自我效能的發展水平既受到個體先天的、內部的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外部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國外已有的研究證明:家庭、學校教育中的諸多因素,以及學生的同伴群體都會對學生自我效能的發展造成影響。
1.家庭:學生自我效能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外部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在影響自我效能發展的因素中,家庭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是最初的、多方麵的,同時也是最深刻的。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所處社區的環境及家庭的結構,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家庭中子女自我效能的發展。
(1)父母本人的自我效能水平直接影響著子女自我效能的發展
父母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多重的角色:撫養他們長大成人,在變得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中給他們以經濟和情感的支持等等,同時父母還承擔著將社會的道德規範傳授給下一代的重任,這些責任父母都是不能回避的。一般來說,家庭中母親承擔了撫育子女的絕大部分的工作,母親要教育孩子接受在特定社會中生存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識,因而母親教育子女的壓力要比父親的大。Bandura將父母的這些行為稱之為替代性經驗,這些替代性經驗是子女自我效能發展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將直接影響子女自我效能的發展水平。有研究表明,那些自我效能水平較低的父母常常會遇到諸如身體健康及精神壓力方麵的問題,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家庭中的氣氛,這會對家庭中子女的自我效能的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國內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父母的養育方式、家庭氣氛與子女的自我效能水平呈顯著相關。
Schnee wind的研究指出,可以用父母具備對子女應承擔的教養責任能力的自我效能高低,來預測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教養孩子的能力;①同時父母的榜樣示範作用對子女的自我效能及自控能力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作用。在這種情形下,顯然父母雙方的自我效能為子女成長過程中提供自我效能發展的一種間接經驗,父母自我效能感支持這個反饋係統,這個係統又可以促進父母對自己能力的知覺。
(2)家庭經濟狀況和所處社區狀況對子女自我效能發展有一定影響